丰铭拧易:(1)卦爻辞是种文学创作,不是单纯的卜辞辑录,也非对卦象的描绘。(2)八卦晚出于64卦,解读经文应放弃阴阳八卦象数思维。(3)本义唯一,《周易》经文有确定的内涵。(4)六爻是六段论结构,贯穿64卦。(5)两卦一对是周易的基本结构,每对卦内容都相辅相成。(6)周易本质上不是占卜书,占卜只是易用的形式。
澄清一个问题,孔子的历史影响,是因为其儒学主张,仁义礼智信,不是因为孔子解《周易》。解《易》放弃《易》传,对孔子的学说没有丝毫影响。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去掉易学部分,对孔子的学说有影响么?并且,孔子后面几位大儒,曾子、孟子,都没有宣传过易学,易学在先秦儒家是边缘化的,甚至现在学界还有人在否定孔子读过《周易》,这都说明易学对于儒家的可有可无。在孔子眼里《周易》文本是过去的卜辞记录,所以他对《周易》的解读只是从儒家角度去发掘文字中蕴涵的微言大义,为儒学教化服务,这就使得孔子读《易》是在走一条比较自我的道路,而非以探究《周易》本义为宗旨,只是有些易学研究者想抱孔子的大腿,借圣人的影响力来为《周易》背书,才极力推崇孔易而已。孔子那样解释不是错,后人给这种个性解释定义为标准才是错。正所谓:“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论衡·正说》)
《周易》是过去式,作者的思路已经定格,是作者说了算,不是解释者说了算。不是说你从《周易》里有什么感悟,《周易》本身就有什么。解读《周易》,要放下解释者的立场,放下解释者自我的意志,顺着《周易》自身的逻辑去思考。
研究易学的,根据不同目标,研究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术数是一大类。这类人研究易学,着眼于阴阳八卦,这些是基础,然后再研究几门技术,比如六爻八字等等。术数门类太多,就不细分了,但目标都是研究人事物的命运。另一类是研究《周易》的,可以分成几类,但象数易学是主流。这一类,把《周易》当做其中一个节点,基本思路就是伏羲八卦,连山归藏河图洛书,并大多认为易学起源于天文观测。当然他们不会去自己批评自己的矛盾,比如伏羲作八卦是不是天文观测等,但是即使质疑也总能自圆其说,因为证据无须考证,都是凭空虚说。象数易学的发展是深入挖掘易卦体系的数理内涵。宋代以后的易图学,现代的科学易,都是研究这个。这条路发端于西汉。当时的顶峰是虞翻,京房也是一个高峰。
有些人引述观点时爱说“古人这么说的”。古人这个词,很容易迷惑人,严谨论述时,具体到某人,会更直观。哪个古人,这个人有什么见解。一旦把古人当作一个集体,神化之,很多东西就没法探究了。把自己的发现推崇给古人,不是尊敬,是造假。古人缺你这个发现来增光?还是我们需要借助古人的光芒来提高自己发现的价值?做研究,实事求是是第一原则。比如邵雍的伏羲先天易学说并非伏羲之说,那么拉这个虎皮做什么,直接说是邵雍的学说就是了。我的观点很简单,不符合史实的东西,不是历史上的东西,就不要说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伏羲的东西,非说是伏羲的东西。这就是错的。因为这样一下子把时间上推了几千年,混淆了学术思想的脉络。跟年谱家谱一样,这样子不乱套了么。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用后世的思想解释前世的文章,导致解释的不伦不类。
现有最早涉及八卦的资料,上限在大约公元前770年。鉴于资料会有所缺失,可以再往上推100--200年。因为再往上的武成至晚商时期,出土资料和史料都很丰富,却没有任何八卦的信息。所以,合理的推断,八卦是康王到厉王期间的周王室卜官在研究《周易》时发明的。
由于《周易》意蕴之深刻远超同时代,所以在传承过程中被扭曲是必然的。作者周公的意图是一个境界,后来传承易的卜官是一个境界。不要完全相信卜官的话,他们干着卜筮的活,只能给卜筮找理由,找方法。
周公知道,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看,都会有漏洞。佛家也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开口,一动念就有了角度,表述就难免片面。所以《周易》采用对偶卦双视角的表达方式,对每个主题都从正反两面去展开,避免了执一端必失一端这个问题,这就是两卦一对的意义。
象数派解爻辞,连爻辞文字的读音、对错都不考证,往往拿着错版,就煞有介事的分析,结果也头头是道。在象数派那里,甚至文本是今本还是帛易,也没有区别。
易学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主要是哲学,其他象中医什么的,其实是用的阴阳观,不是《周易》。易学中的阴阳观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引入的,并非《周易》本有。把术数上升到易学的高度是种扭曲,术数填补了人们迷茫于未知命运的那种心理空白,仅此而已。历史上研究《周易》的,就是东拉西扯太多,对经文反而不认真推敲,才至今都没搞懂经文。
卦象,是占卜解卦的需要,不是解读《周易》经文的恰当手段,象数派一直在这上面迷糊着。《周易》的确因为卦象的研究而盛行,但也是因为卦象的研究而走入歧途。两千五百年来的象数易学史的价值,百分制的话,我打分不超过10分。并且这十分,不是因其对《周易》的解释,而是因为对人类思维认识的启发与锻炼。
多数人接触《周易》都是因为算命,如果不能算命,也许就没热情了。说白了,还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祟。其实《周易》是文化,没有古典情怀的人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