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鼯鼠
拉丁名 Petaurista sp.
主要食物
植物的花果、种子等。
栖息环境
温带森林。
分布范围
无法定义到种,不详。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陕西凤县的一座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种会飞的大鼠洗劫了凤县山村,一夜之间,村民储存在粮仓里的粮食都被这群突如其来的“强盗”打劫了。
这群强盗,一身棕衣,身长半米有余。白天,它们躲在树上;等到夜深人静之时,就像天兵天将一样,纷纷从天而降。它们自带“降落伞”,伸开四足,身体两旁变出一对肉翅(即飞膜),足有一尺多宽。在空中,它们滑行前进;落地后,它们行动敏捷。眼看着粮仓的粮食一天比一天少,村民们都坐不住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蹲点侦察,村民发现强盗原来是一群飞鼠。一天夜里,村民埋伏在粮仓附近,计划将飞鼠一网打尽。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全部飞鼠都落地了,它们四下张望,然后直奔粮仓而来。早已埋伏好的村民用锄头、钉耙打伤了大部分飞鼠。有人发现,一只飞鼠肚子里装的粮食,居然有三斤重!
人与飞鼠的交手记录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时,有扑子蛮人(今天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捕获飞鼠的记载。那时,飞鼠的数量很多,擅长打猎的当地人着一身青娑罗衣,身手矫健,彪悍骁勇。他们擅长射箭,瞄准林间的飞鼠,可以说百发百中。
飞鼠也叫鼯鼠。它们白天在树洞、石洞或石缝里睡觉,夜晚钻出来活动。它们从高高的树枝上跃起,四肢向两侧伸展,撑开飞膜。有时,它们从树上滑向地面;有时,在树与树之间滑翔。飞鼠的滑翔技能得益于它们的飞膜以及尾巴。它的前后腿之间有一层披绒毛的飞膜,而且尾巴扁扁的。飞鼠滑行时,灵巧的尾巴控制着方向。它是杂食性动物,从不挑食,花果、种子都是它的小菜。
凤县出现的鼯鼠一定是饥不择食,才冒险偷袭粮仓的!
文献原文
《明季北略》卷二:陕西凤县山村,有能飞大鼠,食谷豆,状若捕鸡,黑色,自首至尾约长一尺八寸,横阔一尺,两旁肉翅,腹下无足,足在肉翅之四角,前爪趾有四,后爪趾有五,毛乃细软深长,若鹿之黄黑色,尾甚丰大。人逐之,其去甚速。若觉能飞,特不甚高。破其腹,黍、粟、谷、豆饱满,几有一升,重三斤。
《尔雅翼》卷二十三《释兽六》:鼯与伏翼皆鼠类,而《尔雅》在《释鸟》中,以其有肉翼也。鼯状如小狐,翼大率如服翼翅,尾项胁毛紫赤色,背色苍艾,腹下黄,喙颔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好暗夜行,飞且乳,亦谓之飞生。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下》:扑子蛮,趫悍,以青娑罗为通身裤,善用竹弓,入林射飞鼠无不中。
《清宫兽谱》
飞鼠,天池山之兽也,云南姚安、蒙化间亦有之。《山海经》注谓“以背上毛飞”,而《图赞》则曰:“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飞鼠鼓翰,翛然背腾。用无常所,惟神是凭。”盖飞鼠种类不一,而所用以为飞者亦各异耳。
《飞鼠》
古名:飞鼠、鼯鼠、夷由、飞鸓、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