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此机会来和大家聊聊
如何科学饮用挂耳包
首先
挂耳包是什么呢?
挂耳包就是传说中的居家旅行上班下班装逼必备良品,除了能够满足日常咖啡因的摄入之外,也能满足在各种环境下自己冲咖啡的小愿望。这个时候大家手里应该都拿到挂耳包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从前有个乌鸦口渴了,看到一瓶水,可是瓶口非常的小,于是小乌鸦急中生智...
诶诶,好像走偏了,那我们怎么才可以喝到包装里面的挂耳包呢?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终于得出了以下的科学方法
Step 1
先撕开外包装,一定要注意观察细节 (`?ω?′) ,像我一样去撕才能去除古罗马传说中的咖啡神对于挂耳包外袋的封印。
Step 2
撕开外包装之后轻轻取出内袋,内袋就是这个白色的东西,注意这里撕开口处已经标注了“open”的字样,这个时候只要大喊
“芝麻开门”
同时轻轻的撕开,我们就彻底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不打开的话根本喝不到嘛ヾ(o?)?)
Step 3
找到内袋两侧的两个小耳朵
扯开,就像平时扯耳朵一样
Step 4
找一个心爱的杯子,将两只耳朵挂在杯子的边沿上。
此处有建议,杯子的选择最好是中等容量,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可以在200ml左右,想要多喝一会儿可以选择保温性好一些的厚壁陶瓷杯,或者双层隔热杯,又或者不锈钢保温杯,对啦对啦,星巴克那种杯子也是可以的。
Setp 5
激动人心的注水步骤终于到了,当然这里,我们并不需要像手冲咖啡的时候一样那么那么讲究,但是也可以分次注水,主要原因是挂耳包滤纸过滤时并不会那么高效,多次注水方便又快速。
第一次注水时我们先让热水(90-92度)打湿所有的粉,待液面接近顶端时停止。给咖啡粉一些闷蒸的空间。
科普时间
闷蒸:咖啡豆内部存在着一些纤维结构,在烘焙之后咖啡豆细胞壁内的水分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内部会存储进一些二氧化碳,通过闷蒸,让水进入细胞壁内部,排出二氧化碳,会使得接下来的萃取更加均匀和容易,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不进行闷蒸而直接进行冲煮的咖啡会比进行了闷蒸的咖啡而淡一些(其它变量不变,不包括因为省去闷蒸而减少的时间)
热水:到底多少度的温度是合适的热水呢?有温度计的朋友可以直接拿着温度计走开了,那么没有温度计的咋办呢?我们当然不好像有些厨师一样把手指头伸进去感受一下,我总结了两种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是针对家用热水壶,水烧开之后,打开盖子静置5分钟,夏天请适当延长
第二种方法是准备两个凉的杯子,水烧开之后开盖子凉个一两分钟之后将热水倒入一个杯子,再用这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小时候肯定都有这样做过对不对?!但是也要小心烫伤,烫伤本先生概不负责),这样来回大约3-5个来回,温度即可下降接近合适的温度。
Step 6
等到时间大概过去了20-30s,这个时间你可以数20-30只羊,也可以刷一会儿朋友圈,我们就可以开始继续注水,等到满的时候停下,然后液面下去一些之后就补充热水进去。
Step 7
因为滤纸中高于杯子液面的水还是继续流入咖啡杯中的缘故,看着接近预设的量时就可以停止注水了,静静等待几秒,然后就可以抄起用过的挂耳包丢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切记不可重复冲泡,挂耳包反复冲泡会产生过萃,会越来越难喝。
科普时间.........又来了
萃取:利用浓度差(液体之间高浓度会向低浓度方向移动)的原理,将咖啡粉中可萃取的物质置换到水中。
过萃:咖啡豆中可以被萃取出来的全部物质大概占咖啡豆本身的30%,通常我们会萃取出18%-22%的物质,这个比例我们称之为“萃取率”,通常萃取率超过某个数值时,咖啡中不好的味道(不可溶的物质带来的一些木质纤维、焦苦的味道)会逐渐增加,同时,随着萃取程度的增加,咖啡豆内部剩余的好的味道好的风味也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反复冲泡之后的挂耳包会越来越难喝(好的东西已经丧失,只剩下不好的物质萃取出来)
Step 8
最后就可以拿起杯子,享受亲自泡的挂耳包了
(ˇ?ˇ?)干杯
哎,你,真的这么快就喝了啊,真是不怕烫啊。
假设我们冲挂耳包时用的是90度左右的热水,此时咖啡温度大概是80-85度,根据你的室温而定,这个温度直接大口喝还是会烫到我们的舌头,喝之前先感受一下温度,先小嘬一口,满足一下内心,然后稍适等待,大约等到70多度的时候是一杯咖啡风味最明显且最丰富的,此时就真的可以好好享受了。
当然,如果放置太久,温度下降,首先酸质喝起来会感觉更加明显,或许还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杂味。好咖啡趁热喝,好喝不烫嘴。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如何饮用挂耳包之初级版,你竟然看完了!
LOVE IS BEAUTIFUL
SO
DO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