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成汤建都于亳,亳州人重于礼文。《汉书》云:“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男子励志读书,女子雅慕节义,历史上亳州人留下了许多孝道故事,刚刚过完母亲节,我们来追思古人,怀念先贤。亳州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孝道。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二十四孝”中的“伯俞泣仗”。
《亳州志》记载:“韩伯俞,城父县人,尝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也。郡人称其孝,立祠祀之。祠在义门集西。”又记载说:“伯俞村在州东南七十里,明亳州知州张廷(原字左“羽”右“廷”。)为立泣杖祠。”这些记载和汉刘向的记载是一致的,《说苑·建本》:“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大意是说,韩伯俞犯了错误,母亲用棍子敲打他,他哭了,他母亲问,我平时打你你不哭,今天为什么?韩伯俞说,母亲平时打我,我都感到很痛,而母亲现在打我,已经不如先前有力,您老了,所以我非常伤心。
康熙戊子科武举人李长桂也是个大孝子,他的生母朱氏早亡,由继母魏氏抚养长大。李长桂事之如实出己。继母去世后,他在墓侧修建草庐,守孝三年,当时李长桂已经七十多岁,朝夕哭泣。他在诗中写道“纵然食品罗万丈,哪及生前一卮酒。”“三载苟全如隔世,一身暂寄已忘家。”语出至性,读来令人酸楚。其孝行感天动地,墓地谷穗双生,天空白鹤来舞,乡邻感到非常惊异,远近相传,因而在此处建了一座小亭,以示纪念。李长桂为人善良,子孙忠孝节义,所以清朝宰相张廷玉先后写了《瑞谷亭记》和《来鹤亭记》,称他“有董召南、江浦郑氏之风。”
不光做儿子的孝顺,亳州的儿媳妇也很孝顺。李氏二十四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冀心贤就去世了,她非常伤心,绝食五日,公公婆婆劝她说,我儿子已经去世了,你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留下我们老两口子,该怎么活?于是她忍泪含悲,昼夜纺织补贴家用。咸丰初年,乱贼四起,家里没有容膝之地,她带着公公婆婆逃难,没想到两位老人受到惊吓,再加上丧子之悲,相继去世。李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典当了身上所有的值钱物件,当时仍然没有办法带二老归葬故里。每逢祭扫的时候,李氏就伤心欲绝,一时间李氏的事迹传为美谈。
光绪《亳州志》上所记载的“贞女”也很多,似乎女子不出嫁不写在州志上面,“列女传”基本上都是“烈女传”,比如郭氏,她是州人胡懋芳的妻子,对待婆婆十分孝顺,崇祯年间,流贼从城北门进犯,逃跑路上遭遇流贼,郭氏就扶着婆婆到桥下躲避,强盗指着她说:“你如果不从了我,我就杀了这个老婆子!”郭氏说:“你杀就杀我吧,放了我的婆婆。”就一个人走上了桥面,走到中央,投河自尽。
嘉庆元年,亳州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六十七名,按照当时的规定,应该给予七品顶戴,并赏赐绢、棉、米、肉,由此可见,亳州是长寿之乡于古有据,亳州人孝老爱亲非空穴来风。作为后人,我们有自己的新时期的价值观,但是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坚守,母亲节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让我们更加细致而具体地感受到我们传统美德的“仪式感”,大约今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在这里我也祝福每一位母亲,身体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