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礼,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礼仪,从先秦时期到宋明时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射礼还是民间主导的乡射礼,一直延续,生生不息。《礼记·射义》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古代的射礼有四种,分别是大射、燕射、宾射和乡射。控弦司于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前,依《大明会典·卷五十一》关于大射礼的记载,举办大射礼。大射礼为四种古射礼之一,大射礼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礼仪。周代射礼之制颇为周祥。两汉以后,射礼逐渐简化,唐开元年间,新定仪式,宋太宗淳化五年,诏定其礼,礼部官以旧礼过于繁琐,依唐时礼仪多有修订,但使用不多。唐代以后算为军礼定为国家之事。宋明以后多为挑选优秀贵族子弟及地方俊秀,可以由品官监行,不必皇帝亲至。洪武三年,“上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至是,诏太学生及群县学生员皆令习射,凡遇郊庙之祭,先期命文武官执事行大射之礼。乃命工部制虎中、鹿中、及诸侯卿大夫射侯等器,命礼部考定其仪,斟酌古今、烦简适中”,于是礼部官员议定大射之礼。明代大射礼皇帝不必亲至,可遣重臣监行。本次背景模拟大射之礼即为品官监行之大射。由于大射与乡射不同,没有主宾宴饮酬酢的乡饮酒礼做之前的铺垫。大射礼主要作为评选合乎礼乐的人才,参与祭祀。故而以和乐射为主。大射人员,明代多以品官、品官子弟、地方俊秀三种人充耦。本次演礼人员皆着赐服(飞鱼服)。本次堂上监礼官拟为阁内重臣监礼,所服为明代朝服。朝服参与大射礼为《仪礼·大射礼中》的规定,在明代典籍中无明确记载,在此仅为一种复原尝试。辅助监察官为厂卫近臣,所服为大红织锦飞鱼服。根据《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八》,行“耕藉、大祀”等礼,“本卫堂上官、服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的规定,监察官及三耦服大红飞鱼赐服,监察官为圆领等文常服,三耦为曳撒武常服。据文中“千百户、青绿锦绣服,各随侍”,执事着青绿服。因参射及参礼佩刀不便,故而仅由获者佩戴绣春刀。司正拟当由礼部或太常寺品官担任,着圆领补服。执旌领队着罩甲,万历盔。执旌执事服飞鱼服、乌纱、大帽。乐生所着服饰,按《明史·舆服志》中所载,“文舞生及乐生,黑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袖袍”。此处乐生俱身着红色大袖圆领袍、胸背葵花,头戴描蝉黑介帻。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原为阜成门内保安寺旧址,是嘉靖后明代皇帝祭祀中国历代先王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其中景德崇圣殿、景德门、东西配殿的主要构件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与故宫、颐和园、天坛、孔庙等建筑虽始建于明代,然留存明代构件不多相比,历代帝王庙保留了大量的明代原构件,这在北京市文保单位中极其少见。虽然明代记述大射礼的文献较多,如明集礼,明会典等,然而具体流程却记述不详。本次行礼结合了唐开元礼及明代乡射礼仪节综合而成。相较之去年只有一番射,本次射礼行二番射(完整大射礼需行三番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