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在缺少技术的条件下,想要追赶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是难上加难。拿来主义貌似成为国内车企发展的一条捷径。当年,上海希望上汽做大做强、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上汽迈出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双龙在这个时候进入上汽视野。
韩国双龙汽车,成立于1954年,是韩国第四大汽车企业,主要生产越野车和高级轿车,年生产能力为18万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债权银行团控制了该公司。双龙债权银行团决定将其手中55.4%的股权出让,此消息吸引了包括雷诺、通用、上汽集团等众多国际买家。
之后,双龙汽车及其债权银行团称将把55.4%的股权出售给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海汇众公司,当时的出售价格为3000亿至5000亿韩元。至此,上汽集团成为韩国双龙汽车最大股东。
2008年全球经济下滑,双龙汽车减产,急需母公司上汽集团注资,但是,上汽集团的条件是,上汽集团可以为双龙公司提供2亿美元(约2570亿韩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结果,人家工会不干了,“大股东将责任推卸给劳动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双龙汽车有7100名职工,5000多人都是工会成员,其中更有100人是全脱产的工会活动组织者。而上汽在韩国的工作人员,鼎盛时期也只有18个,根本应付不过。
2008年7月,韩国双龙汽车工会表示,将派遣代表团到双龙汽车母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部抗议其管理不善并要求增加工人薪水。双龙工会官员表示,除非上汽集团向双龙注入新的资金,否则双龙汽车将因销量的急剧下滑而面临清偿危机。
2008年下半年,以韩相钧为首的第三届工会执行部掌权。这个在双龙经济最困难时期上台的工会班子更具斗争性,一度挂出标语“掐住上汽的喉咙”。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上汽不下六次联系工会,要求“当面交流”,但都遭到工会拒绝。
2009年,双龙汽车向韩国法院申请法院保护(破产管理),这将双龙汽车的前景带到一个让人更加担心的境地。而在申请破产保护以后,上汽将失去对双龙汽车的管理权。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以“闹剧”收场,不得不令人惋惜,国内汽车制造业要走出去,在收购之前能慎重考虑多方求证,避免重蹈覆辙。毕竟不是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