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小凤头鹦鹉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8 19:54:40 作者:连笔君

凤头鹦鹉(学名:Cacatuidae)是指属于凤头鹦鹉科的20种鹦鹉。本科与鹦鹉科一起组成鹦形目。

拉丁属名 Cacatua 来源于马来语 'kakaktua' ,意思是老哥哥。

吸引我来探究这种鹦鹉的是上面这种Major Mitchell Cockatoo——米切氏凤头鹦鹉,学名Lophocroa leadbeateri,又称酋长凤头鹦鹉(得名于它的头冠)(英文MajorMitchell’s Cockatoo,Leadbeater's Cockatoo,Pink Cockatoo)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部省份。

与其他类型的凤头鹦鹉相比,该种不够活泼,不易学会各种技巧。成年后可能会具有攻击性。野生状态下同粉红胸凤头鹦鹉、裸眼凤头、长嘴凤头鹦鹉结伴出没。食物包括谷物、水果种子、松果、昆虫幼虫、水果等。3至4岁后可以繁殖,每次产卵2-4颗,孵化期26天,羽化期8周。

凤头鹦鹉和其他的鹦鹉有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钩曲的喙和对趾足。但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几个解剖学的特征,包括能够收展的头冠,以及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鹦鹉羽毛呈现出虹彩的结构。

凤头鹦鹉平均要比其他的鹦鹉体型大,但鸡尾鹦鹉却是一种很小的凤头鹦鹉。最大的鹦鹉也并非它们,体长最长的是紫蓝金刚鹦鹉,体重最重的是鸮鹦鹉。凤头鹦鹉是最容易患上鹦鹉喙羽症的鹦鹉之一。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种漂亮的凤头鹦鹉

Red-tailed Black cockatoo

红尾黑凤头鹦鹉(学名:Calyptorhynchus banksii)

因其公鸟尾部的一片鲜红色羽毛而得名,在黑凤头鹦鹉中属于相对常见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部,平时生活在树上,偶尔到地面上活动,群居鸟类。人工繁殖不易,笼养也较为困难。雌性的尾部为橘黄色羽毛,喙为肉色,不同于雄鸟的黑色喙。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会食用水果、坚果、花朵、昆虫。体长从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体重能达到600至900克左右。寿命可能达到50年以上,常在桉树上筑巢。孵化期28天,羽化期3个月,成熟期4年。每次产卵1或2枚,较晚孵化出的幼年可能会被亲鸟忽略。

除了以上这种红尾黑凤头鹦鹉,还有其他几种属于这一家族,但都没有上面这种好看。

辉凤头鹦鹉, Calyptorhyncus lathami

黑凤头鹦鹉, Calyptorhyncus funereus

短喙黑凤头鹦鹉, Calyptorhyncus latirostris

长喙黑凤头鹦鹉, Calyptorhyncus baudinii

作为一个科来说,凤头鹦鹉的分布比其他鹦鹉类群来的狭窄。自然状态下仅见于澳大利亚和其邻近岛屿。

Palm cockatoo

棕树凤头鹦鹉(学名:Probosciger aterrimus)

凤头鹦鹉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红冠灰凤头鹦鹉(学名:Callocephalon fimbriatum),又名刚刚凤头鹦鹉

Gang-gang cockatoo、甘甘凤头鹦鹉、刚刚巴丹、刚刚巴旦、甘甘巴丹、红冠巴丹、红冠巴旦,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它们生活在7月白天温度高于0℃、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夏季栖息于澳大利亚较为凉爽和潮湿的硬叶森林地区,尤其多见于高寒灌丛地区,偶见于温带雨林,冬季栖息于较为干燥开阔的桉树林,或是沿海地区的干旱林,这时人们可能会在城市的公园和花园中观察到这种鹦鹉。

体长32-37厘米,翼展62-76厘米,体重210-340克,在同等体型的鹦鹉中很容易辨认,羽色大体为淡灰色,并有浅色扇状纹饰,雌鹦鹉身上的这种纹饰更为明显,颜色更灰暗;雄鸟头顶有丝束状红色顶冠,而雌鸟头顶为灰色蓬松的冠毛,两性鸟的腹部羽毛有稀疏的浅橙色花边。雏鸟刚开始的样子与雌鸟相似,不过雄性雏鸟很快就会长出红色顶冠。依靠其与众不同的鸣叫声可以很轻松地辨认出这种鹦鹉,这种声音类似开关门嘎吱嘎吱的声音或是木塞从酒瓶拔出的声音。

红冠灰凤头鹦鹉是澳大利亚首都特区的动物标志。Gang-gang一词来自新南威尔士原住民恩冈那瓦尔部族(Ngunnawal)或威拉祖利族(Wiradjuri)的语言,可能这两种语言都如此称呼这种鹦鹉。人工养殖和繁殖红冠灰凤头鹦鹉都比较困难,因此目前这种鹦鹉价格昂贵。

红冠灰凤头鹦鹉的寿命至少可达到60年。

红冠灰凤头鹦鹉常与凤头鹦鹉属(Cacatua)联系在一起,不过这一点往往有争议,因为这种鹦鹉的外形和羽色与凤头鹦鹉属差别很大,而且红冠灰凤头鹦鹉是两性异形的。新研究结果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红冠灰凤头鹦鹉被认作是黑凤头鹦鹉的早期分支(Brown & Toft, 1999)。根据新发表的强有力的种系发生学成果,从凤头鹦鹉在进化中得到和失去的性状可以看出,虽然红冠灰凤头鹦鹉在2千万年中性状变化很大,其仍然可能是与原始凤头鹦鹉的共同祖先最相似的一种鹦鹉。

Galah

粉红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roseicapilla),又称玫瑰凤头(巴丹)鹦鹉、贾拉凤头(巴丹)鹦鹉、桃色凤头(巴丹)鹦鹉。体长约35厘米,寿命可达40年。

这种鹦鹉语言能力尚可。澳大利亚境内基本都有分布。栖息在森林、草地、半干旱地区。主体暗粉红色,前额、头颈部为白色参杂粉红色,翅膀以及尾巴为灰色;下腹部、臀部以及尾巴上方的内侧羽毛均为灰白色,鸟喙腊白色,成年雄鸟及幼鸟虹膜为暗棕色,雌鸟则为红综色。食物包括种子、谷类、核果、水果、浆果、坚果、向日葵、草根、昆虫。该种容易患上脂肪过多症,所以人工喂养时要加以注意。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该种如果得不到陪伴容易患上拔羽症。繁殖期随地域变化而有所区别。有时一年可以繁殖两次,每次产卵3枚,孵化期间约23天,公母轮流孵蛋,羽化期7周。

长喙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tenuirostris),也称长嘴凤头鹦鹉,是一种中型的凤头鹦鹉。它的头冠和尾都很短小,羽毛以白色为主,只在前额和颈部有少量的红色羽毛,眼圈则为蓝色。在看不到翅膀内侧还有黄色羽毛。上喙长而突出,雄性的喙比雌性略长些。体长大约在38到41厘米,成鸟体重500克左右。

长喙凤头鹦鹉基本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内陆也有少量分布。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农耕区,但通常都会接近水源地。该种群居生活,种群数量可达数百只。食物则包括坚果、种子、水果、蔬菜、昆虫、草根,有时也会觅食玉米等农作物。在觅食时主要利用其长长的上喙在地上挖掘,进食时会有一只鸟在附近的树上担任警戒。它们更喜欢在凉爽的时间出来活动,而天气炎热时则会呆在树荫处乘凉。繁殖期可从7月延续到12月,但大多数个体选择在9到10月间筑巢准备繁殖。鸟巢大多建筑在桉树洞内,因为环境限制有时也建筑在岩壁上,但两种巢都会用腐烂的树木做出柔软的衬里。每次产卵1到4颗,孵化期约为24天,羽化期56天。大约在3、4年时到达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

长喙凤头鹦鹉是语言能力最强的凤头鹦鹉之一,但是该种的养殖种较为罕见,价格也较为昂贵。该种被饲养后很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咬紧较大也比较容易破坏养殖环境。相较其它凤头鹦鹉,该种不那么吵闹。因此需要定期给其提供树枝、木头啃咬。由于习惯于群居生活,该种也希望得到较多的照料。关养长喙凤头鹦鹉的鸟笼也以较大的为合适,最好将一对鹦鹉一起养殖而不是和其他种类的鸟类一起笼养。否则它们会攻击其他鸟类,同时也可在鸟笼内放置树枝树木供其攀爬,该种喜欢沐浴。人工养殖时可以金丝雀的饲料、谷物、水果喂食。

西长喙凤头鹦鹉

主体呈白色,前额有少量红色羽毛,眼圈为蓝色。群居生活,繁殖期在秋季,繁殖时将巢修筑在树干内,有时一年内可以繁殖两次。每次产卵2至5颗。孵化期24天,羽化期40至50天。该种较为吵闹但很容易和主人亲近。

小凤头鹦鹉

又称裸眼小凤头鹦鹉,体长约38厘米,寿命可达50年,体重约500克,分布在澳大利亚。语言能力弱,同时也较安静。食物包括水果、种子、向日葵、果仁、绿色植物。每次产卵2-5颗,孵化期约23-24天,羽化期45-56日。

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alerita),又称大葵花凤头鹦鹉、大葵花鹦鹉、大巴。属二级保育类。分布于澳大利亚。有四个亚种。体长50厘米,体重可达0.5千克,寿命50年。食物包括种子、壳类、浆果、坚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虫等。语言能力一般。喙的力量强大,需要养在金属笼子中。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作为宠物饲养需要主人大量时间陪伴。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叫声嘈杂,愤怒时会竖起头冠。

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30天,羽化期10周。

小葵花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sulphurea),又称小巴丹鹦鹉、小巴。目前为一级保育类。体长34厘米,寿命50年。身上有较多羽粉,需要定期清理。语言能力一般,叫声较大。

原有栖地为印尼中部群鸟和东帝汶“华莱斯地区”一带,在香港和新加坡发现野化种群。

香港的种群据闻原为香港总督杨慕琦的宠物鸟,在二次大战香港沦陷前被释放,繁衍为全球最大的小葵花凤头鹦鹉野化种群。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00年将小葵花凤头鹦鹉于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由濒危物种升级为极度濒危物种,甚至比大熊猫、黑面琵鹭等动物更为珍稀。现时全球数量不足7000只,随时面对绝种的威胁。

浅黄冠凤头鹦鹉

(学名:Cacatua sulphurea citrinocristata),又称桔冠葵花凤头鹦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体长33厘米。该种野生时食物以水果、浆果、花朵、坚果种子为主,饲养的以水果、蔬菜和绿色食物为食。喙强壮而有力,因此饲养需要关在金属笼子内,同时主要经常陪伴,非则无聊过度会啄伤自己生气时会竖起羽冠。二到四岁后达到性成熟,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3-4周,羽化期8-10周,每年可产卵两次。

蓝眼凤头鹦鹉Blue-eyed cockatoo

拥有较小的头冠,因为其蓝色的眼圈而得名。体长50厘米,野外寿命约为50年。以种子、坚果、水果、昆虫等为食。主要分布在森林附近,繁殖期为每年5至10月,每次产卵1到2枚,孵化期28天。人工养殖的个体非常罕见。

鲑色凤头鹦鹉Salmon-crested cockatoo

(学名:Cacatua moluccensis)又名摩鹿加凤头鹦鹉、朱路冠凤头鹦鹉、红葵凤头鹦鹉。母鸟虹膜带红色,公鸟为黑褐色。体长50厘米,寿命可达60年。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群岛。栖息地为开阔的林地、红树林、沼泽,偶尔集群出没。食用包括坚果、椰果、种子、浆果、昆虫等。4、5岁时可达性成熟,繁殖期在7-8月间,全年均可繁殖。每次产卵2颗,约28天后孵化,羽毛期14-15个星期。

大白凤头鹦鹉White cockatoo

(学名:Cacatua alba),又称雨伞凤头鹦鹉、大白巴丹鹦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一带,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浆果、水果等。寿命50年,体长45厘米,体重450-750克。语言能力一般,加以培养能学会少量人话。喜欢沐浴。平时它们的白色头冠是趴下的,当激动时头冠会竖起。

饲养的大白凤头鹦鹉需要主人陪伴,否则可能会啄伤自己。

繁殖期从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一窝产卵1-2颗,28、29天后孵化,羽化期为11至14个星期。

菲律宾凤头鹦鹉Red-vented cockatoo

(学名:Cacatua haematuropygia),又称红肛凤头鹦鹉,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下的一种。身长31厘米,能发出羊叫或口哨似的叫声。分布在菲律宾,活动范围主要在树林、河岸和红树林附近。主体为白色,外观上接近杜氏凤头鹦鹉。头冠部淡红及黄色,肛门附近有橘红色羽毛,因此得名。灰白鸟喙,公鸟暗棕色虹瞙,母鸟红棕色。食物为种子、坚果、浆果和水果。每次产卵2到4枚,孵化期约28天。

戈芬氏凤头鹦鹉Tanimbar corella

(学名:Cacatua goffiniana)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岛及其附近岛屿。白色羽冠,喙和眼睛之间长着深粉红色羽毛,浅黄色飞羽,灰白鸟喙。公鸟拥有黑色虹膜,母鸟红棕色。体长32厘米,为凤头鹦鹉中体形最小的之一。语言能力略强,十分善于嬉戏。食物包括水果、种子、浆果、坚果、嫩芽、花朵、昆虫。在原产地全年都可繁殖,每次产卵2-3颗,公母轮流孵蛋,孵化期为30天,羽化期10周。

杜氏凤头鹦鹉Solomons cockatoo

(学名:Cacatua ducorpsii),又称杜科波氏凤头鹦鹉, 体长33厘米,寿命50年。其分布在所罗门群岛上。活动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森林中,食物有种子、浆果、水果、坚果、嫩芽、树叶、花朵及昆虫。繁殖期为每年7-12月,每次产卵2-3颗,孵化期约28天,羽化期8-10周。亲鸟有时不喂食雏鸟,所以笼养时要及时拿出手养。

鸡尾鹦鹉Cockatiel

(学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又名;卡妹,是澳洲特有的凤头鹦鹉,常被当宠物饲养。

鸡尾鹦鹉,也称作玄凤鹦鹉,不论在鹦鹉科或凤头鹦鹉科中的身型也是一种中型的鹦鹉。鸡尾鹦鹉起源于澳洲内陆,尤其爱栖息于湿地和灌木丛。参见野生的鸡尾鹦鹉。鸡尾鹦鹉那独特的鲜黄色头冠会在受惊或兴奋时竖起,而它们平常放松时头冠就会微微倾斜,若紧贴头部时则是生气或自卫时。

原生种的鸡尾鹦鹉,在灰色双翅的外缘上有明显的白羽。公鸟的脸是白色或黄色;母鸟的脸部则是灰色或浅灰,两者都有橘红色的圆形区域在两边脸颊上,这常通是被称作“耳羽”。公鸟的橘红色耳羽较母鸟还鲜艳得多,可以依此作为辨别公母的方法。

通常在各个变种中,于成鸟时会有两性异形的外观差异,而幼鸟时则是同形的特征,就像母鸟一样。通常母鸟在尾羽上有圆点或横纹,而公鸟的尾羽则无条纹。雌鸟和未熟的幼鸟在尾羽上有排列清楚的条纹(乳白色,白色或黄色),在第一和第二飞羽上有圆点,成庛的公鸟身上则没有这些特征。但有两个变种,白子(白脸黄化)及白的完全派特(黑眼),是无法以目视看出性别。

鸡尾鹦鹉原产于澳洲,可在干地或草原上发现鸡尾鹦鹉的踪迹,不过它们总是生活在靠近水边的地方,有时甚至会有上百只围在水边成群的喝水,也会吃农作物而造成当地农民的恐慌。个性温驯、乖巧又很容易照顾,因此广受欢迎而成为流行的宠物鸟。但是却相当的神经质,胆小容易受惊吓,一点惊动就会使它们陷入恐慌之中,它们的冠羽会随情绪变化。

鸡尾鹦鹉一般有10至50年寿命,虽然也有短命如5至10年,亦有传能活过50年。有纪录中最老的鸡尾死于56岁。

今天把凤头鹦鹉基本上都介绍完了,总结一下,这种长寿达50年的鸟儿,需要主人的陪伴,孤独会让它们自残......蛮有趣的!

上一篇:演员吴越微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