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诗赠友看朱成碧》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东家莫愁女,其貌淑且妍。
十四能诵书,十五能缝衫。
十六采莲去,菱歌意闲闲。
日下戴莲叶,笑倚南塘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水覆空翠色,花开冷红颜。
路人一何幸,相逢在此间。
蒙君赠莲藕,藕心千丝繁。
蒙君赠莲实,其心苦如煎。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采莲一何易,驻马一何难,
远山雁声啼不断,远浦行云白如帆。
远钟一声催客行,远路漫漫俟客还。
牵我青骢马,扬我柳丝鞭。
踏我来时道,寻我旧时欢。
回首望君已隔岸,挥手别君已泪潸。
看君悲掩涕,看君笑移船,惘然有所思,堵塞不能言。
江南可采莲,莲叶空田田。
莫言共采莲 每每忆及江南,心海中萦绕的便是江南春天那蒙蒙的雾霭、娇俏的二月杏花春雨和满天无尽飘飞的柳絮;江南盛夏旖旎的河湾港汊、密如棋布的莲塘湖泊、还有那温润而又沁人心脾的荷香.....更使我想起西湖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来,虽然现下西湖无复再现接天莲叶的景象,但观湖心之莲思及汉乐府《江南》一诗也是自不待言的,足可表现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轻灵的样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是此一表现手法的经典之作。
从“南华帝子”现代演绎版来看,诗体手法虽借用了“江南可采莲”一诗,但诗中演绎的莲女似乎借用了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叙事手法,失却了原诗比兴和反复歌咏的韵味,过于着痕迹了......
其次,诗题为《江南》,诗歌仍以写莲为主线,诗中竟出现“远山雁声啼不断,远浦行云白如帆”这样的北方苍凉落寞景象是不应该的,既是江南采莲季节当不可能在江南出现远山雁啼之景象,这是常识问题。
再次,诗歌源于生活,当还原生活的真实。“蒙君赠莲藕,藕心千丝繁。蒙君赠莲实,其心苦如煎”二联也存在生活常识问题,大家都知道,采莲实季节,莲藕当还未成熟,且摘取莲花或是莲蓬会导致其下莲藕停止生长甚或烂藕,江南菜莲女当明白其中关窍,不会胡乱又撷莲蓬又采藕吧?由此可得知“南华帝子”当不是江南人,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当然,作为现代演绎版的《江南》采莲诗,全诗文采斐然,我还是很佩服的,此君才华出众也令人钦羡。
,莫言独采莲,莲塘西风吹香散,一宵客梦如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