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向秀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8 00:11:05 作者:连笔君

们对向秀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官场上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讥讽向秀是“一国俭”,意思是说“一国之内唯有向秀最俭”。向秀不怕嘲笑,仍然理直气壮、我行我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穷人情结,时时刻刻和穷人心连心。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乡一冬无雪,春旱无雨,田地里的麦苗长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欲哭无泪,忧心忡忡。向秀得知了家乡的灾情后,多方筹款购买粮米运回家乡,还带领家里人每天在京城的各个饭店收集遗弃的馍餠和米饭,回到家选择还能食用的切成馍片、拍成饭饼,晒干后妥善地储存起来。这些干粮黄的黄,白的白,混在一起,装入麻袋。向秀给它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金银饼”。日积月累,装满了金银饼的麻袋垛满了向秀所住的屋子。
当年秋天,向秀的家乡闹起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临近年关,十家就有九家揭不开锅,很多人饿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这个消息后,就雇用了十几辆牛车把储存的“金银饼”全部运回了家乡。在这生死关头,村里人吃上了“金银饼”,男女老少都赞颂向秀是他们的大救星。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村里人知道后,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几百人成群结队,头系白布,步行二百余里,纷纷赶到京城洛阳为向秀哭灵,然后人人手拉灵车,返乡途中哀声不绝,将这位家乡伟人隆重葬于村子的南地。村里的所有人口,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黄土,虔诚地为向秀添墓,竟然堆成了一个高大的巨冢。村里的不少人家有感于向秀的恩德,就自发搬迁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后来,这里人口逐渐多了,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
翡翠宴
向秀抽出时间喜好读书、好谈论老庄之学,很少喝酒,对设宴招待没有好感。但是,他在京城当官时免不了一些应酬,只见别人请他,没见他请过别人。时间长了,官场上就传出了他的闲话,说他是琉璃公鸡、一毛不拔。他的同乡、吏部尚书山涛暗地劝他不管怎样也得宴请同僚一次,以便平息一下官场上的蜚短流长。向秀碍于情面,只好勉强答应。
说是宴请,谈何容易,向秀的余钱全用于周济穷人,自己囊中羞涩。向秀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
时值盛夏,一天,向秀终于向同僚们发出了难得的请帖:“三日后正午时分在宅中宴请嘉宾”。第二天,向秀发信回怀县老家请人买来一车沁河滩的沙瓤西瓜。
到了向秀请客的那天正午,客人迟迟不来,向秀心焦火燎。老乡山涛为了不使向秀难堪,就多方鼓动,叫任恺带领庾纯、张华、温顒、和峤等一班好友来到向秀家中赴宴,为向秀捧场、助威。来的客人虽然不多,但都是政见相同的朋友,向秀感到格外高兴。恰巧,从怀县老家买的一车沙瓤西瓜也送来了。山涛认出这是故乡的特产,心情十分激动,见景吟出一句上联:“从南到北摆西瓜,金刀在东”,任恺顺口接出了下联:“自左而右排上座,年轻位下”,向秀报出横联:“翡翠宴”。山涛十分巧妙地将南北西东嵌入联中,通俗之中见高明。任恺把左右上下蕴于联里,工整之内显雅致。向秀提纲挈领,只用三个字就道出了宴会的特色,鲜红为翡,碧绿为翠,西瓜内红外绿,比作翡翠,真是恰当,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向秀又拟一副对联:“桌案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众人都夸他才华非凡。向秀朝大家致欢迎词:“古言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稀瓜,取瓤稀水多之意;今言此瓜由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营养丰富,既能祛除暑热烦渴,又有滋阴利水功能,暑天一块瓜,药剂不用抓,故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值此高温酷暑之季,挥汗如雨之时,开翡翠宴,啃西瓜牙,保您暑意全消,顿觉凉爽。瓜汁甜甜,情意浓浓,密友知己,欢聚一堂,品瓜论诗,兴味无穷。”众人听了,便议定每人当场赋诗一首,方可吃瓜一个。山涛带头赋诗道:“青青西瓜建奇功,消暑解渴胜似冰,蜜汁入口清肺腑,利水消肿显神通。”向秀接着云诗一首:“根植贫瘠叶成荫,酷暑练就赤红心,面对长刀对天笑,奉献甘甜济世民。”庾纯吟诗一首:“碧绿西瓜圆滚滚,仰天长笑被刀分,苦修一季成正果,尽掏红心照乾坤。”任恺也呈诗一首:“条条花船扑鼻香,粒粒丹珠粘唇旁,蕴雪含冰沁腮冷,红月半边神仙尝。浪卷喉咙牙冒水,风刮衣袖骨生凉,天生白虎清脾胃,玉液琼浆满肚肠。”众人踊跃献诗,不可胜记。每人得瓜一个,视为珍宝,开怀畅啃,连呼过瘾。
向秀朝大家高谈阔论道:“瓜瓤固然好吃,瓜皮更贵万分。西瓜皮味甘淡,性凉,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除烦、解渴利水、解酒毒、去皱纹、美容颜、增光泽之功效。可以治疗暑热烦渴、小便短少、口舌生疮、喉咙肿痛、肝病黄疸、肾病水肿等症。西瓜皮药名西瓜翠衣,药、食同用,是济世良药又是消暑佳肴。今日拜谢诸位捧场,向秀无以为报,特令贱内用西瓜翠衣作主料,配合各种食材,为大家精心烹调出二十四样美味佳肴,名为翡翠宴,恭请诸位一一品尝。”说话之间,向秀夫人和两个儿子已将翡翠宴摆设停当,只见各道佳肴或凉拌,或热炒、或醋溜、或红烧,七色齐全,五味具备,色泽鲜亮,芳香扑鼻。众人一见,胃口大开,垂涎欲滴,争相举筷,好似风卷残云,霎时将佳肴吃得干干净净。这些人平日里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突然享用到如此脆爽滑嫩、清香可口的淡雅菜品,一时竟疑自己为天上宾客,食的是神仙美味,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向秀夫人又给大家端上了用糯米、绿豆、翠衣、冰糖蒸的“勤政爱民”饭,用西瓜翠衣和豆腐炖的“一清二白”汤,众人都心满意足、大饱口福,皆称喝出了诗情画意,吃出了天下胸怀。宾客尽欢而散。
此事传了出去,一时竟轰动了京都洛阳城。很多人都夸向秀的翡翠宴办得好,真是誉满文坛的千古佳话,给了那些想看笑话的人当头一棒。
碧野园
向秀好种菜,源于母亲的影响,他母亲是个远近闻名的种菜高手。向秀印象最深的是童年时在自己家的菜园里,母亲让他与各种鲜活的蔬菜作玩伴,使他对蔬菜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菜园里有着他欢乐的童年和求知的少年时代。向秀渐渐长大,母亲一边指导他干活、一边向他传授种菜的经验,使他耳濡目染,逐渐也成了种菜的行家里手,也使他与菜园结下不解之缘。
向秀后来通过嵇康结识了东平人吕安。吕安也喜欢种菜,向秀和吕安在田园种菜上和志向情趣上都有不少共同话题,二人成了莫逆之交。向秀一有空儿就来到山阳嵇康家,和嵇康、吕安一起“汲水灌园”。向秀、吕安和嵇康还改进了从井里汲水的用具——辘轳,原先的辘轳只是一个绞绳把手,改进后的这种辘轳叫双把大辘轳,辘轳两头各有一个把儿,提水时两个人同时摇动(这样可以省力),辘轳上面缠有一根粗绳,粗绳的两头分别吊有一只簸箕桶。簸箕桶的上端状如簸箕,桶的腰前有活动铁环,由两个杆子固定其轨道,入到井水里能自动翻倒灌满水桶,升到井沿上能够自动翻倒出水进入水桶。两只桶一上一下交替汲水,使百姓汲水更加方便,省时、省力。这项改进技术很快就传到许多地方。
向秀在公务、写作之余,在开垦的菜园锄草松土、浇水施肥,落下的是汗水、融入的是感情、寄托的精神希望。到了收获时节,向秀的菜园里充满了生机,红的芸菜,紫的茄子,绿的黄瓜,白的豆角,向秀陪同夫人进园采摘鲜菜,游走在浓密绿色之中,心灵融化于田园风光,重重世事压力烟消云散、冲天的烦恼无影无踪,他面对着奢华、喧闹之中的僻静的菜畦,不禁仰天叹道:“这就是我心中的碧野园!”向秀后来将“碧野园”三个大字镌刻在菜园的篱笆门上方,把菜园当成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向秀喜欢辣椒刺激、辛辣的个性,所以也栽上了很多辣椒苗。辣椒越长越大,在灿烂的阳光下渐渐发紫变红。向秀看着一个个红艳艳的辣椒,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他将辣椒分送给知心的朋友们,让他们一道来体验辣椒的风采。他将留下的辣椒用线穿起来挂在墙上,一串串的鲜红辣椒就像一排排的微型灯笼,把房子装扮得格外美丽。有它们作伴,向秀的心里增添了一份安慰,涌现出一股股浪漫情调。
当豆角垂挂如绦、黄瓜弯曲似弓、茄子紫光耀眼、葱蒜飘香的时候,向秀从官府走到田园,到菜架间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或静心站一会儿,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此,没有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没有同僚间的勾心斗角,环境清静、色泽可爱,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使难捱的岁月里有了一抹希望的朝霞、焦虑的日子里多了一分情感的慰藉。陶然与恬淡的心情使向秀飘飘欲仙,他不禁吟出:“下朝归家进篱笆,拔葱割韭摘丝瓜。黄门侍郎碧野园,乐陪菜蔬度生涯。”还有一诗云:“碧野园里喜意浓,瓜菜茂盛收获丰,掏出多少心底事,藏入叶绿花黄中。”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向秀能将身体隐于山野竹林,还能把心灵隐于都市的菜园一隅。向秀经历了嵇、吕事件的大悲大痛,心境在苦闷和徘徊中更加趋于淡泊宁静。向秀能够恰当、灵活地应对当时的险恶政治环境,明哲保身,著书立说,称得上是一代名士啊!
红黑轩
向秀喜欢打铁。他的打铁兴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父亲以打铁为生,对技艺精益求精,自己家就开有铁匠铺。向秀小时候经常到铁匠铺里去玩。他喜欢拉风箱时呼沓呼沓的节奏,喜欢看炉子里的火苗一蹿一蹿地映红墙壁,喜欢听锤子叮叮铛铛砸在红铁上的声音。一有机会,他就抢着去拉风箱,他把拉风箱当成了有趣的游戏。
向秀渐渐地长大了,能抡动大锤了,便配合父亲一块打铁。父亲右手擎一把小铁锤,左手握一把大火钳,向秀擎一把大铁锤。待铁块烧得通红,父亲就用大火钳把铁块钳在铁砧上,然后父子俩便你一锤我一锤,叮当叮当地锻打起来。铁块刚钳出来是通红通红的,在锻打中才渐渐褪去红色,渐渐变成暗红色,然后便又送进炉膛,再钳出来重新你一锤我一锤地锻打。又黑又硬的铁块烧得通红以后,要它圆就能锤圆,要它扁就能锤扁,要它尖就能锤尖。他们父子俩就是趁着铁块通红的时候捶打。俗话说“趁热打铁”父亲说,不烧红是打不成的。斧头镰刀、锄头犁铧都是这样一块块铁放在火里炼,再在铁砧上锻打出来的。所以才有“锻炼”的说法。父亲对他说,铁要“锻”要“炼”才能成器,人也是要经过“锻”经过“炼”才能成才。铁件打成型了,如打的是利器,还要淬火,这是一项技术活,这时父亲会叫向秀用力拉风箱,他时不时取出铁件观察其颜色,等到火候到了,父亲就把铁件钳出来,“哧”一声往水里“淬”。青烟随即冒起,铁件变色,父亲用眼观察一番如认为满意,就会把铁件钳出来往地上一丢。这“淬火”很难掌握,铁件是不是坚韧就靠这“哧”一下,尤其是刀具,淬火不够就不锐利,过分了又容易折断脆裂。父亲对向秀说,刀要锋利,必须“淬火”,人要坚强,也得“淬火”。
向秀后来研读《庄子》,见解超凡。在山涛的荐引之下,结识了嵇康,同为“竹林之游”。嵇康“性绝巧而好锻”,是个能工巧匠,钳铁能够随心所欲,转什么方向、什么角度都能灵活自如,对“炼”的火候也能够熟练掌握,恰到好处。向秀本是打铁行家,二人一谈即合,遂成了打铁盟友,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南方、北方的打铁技艺在这里得到融合、交流。于是,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经常可以看到两人打铁的身影。嵇康的胸前围个大围兜,大围兜黑黢黢的,还有许多火星落下烧成的小洞。向秀额头上冒着汗珠,时不时地用缠在手腕上的毛巾擦一下,生怕汗水流入眼睛。需要锻打的铁块放在炉火里,一拉风箱,炉膛里便马上“劈里啪啦”地喷起红红的火苗和四溅的火星。嵇康掌钳,向秀抡锤,二人配合默契、聚精会神、旁若无人、自得其乐。两位名士一替一下地锤打着烧得通红的铁块,坚硬的顽铁抖落着灼热的残渣,在他们的锤击下改变着形状。经过水的淬制后,或变成锄头、铁锨,或变成马掌、刀剑。打铁的声音节奏分明、铿锵悦耳,叮当、叮当,咣当、咣当……人们凝视着他俩健美的胳膊抡起的铁锤、飞溅的火花、通红的铁件,好听、好看,真像一幅绝妙的民俗画;后来,权贵钟会等人来访,嵇康等人故意专心打铁、对钟会等人爱理不理。这些画面震撼朝野,被载入史册,流传至今。
嵇康、吕安不幸被杀,向秀常被感怀思旧的情绪缠绕,每每回忆起和好友在一起的情景,往往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向秀到京城当官后,为了默默悼念好友嵇康、为了用铁锤发泄心中的愤恨,仍然对打铁的事儿放不下。除了著书立作、灌园种菜外,还在冬春寒冷时节继续打铁。他在院子的一角搭建了一个草屋,起名就叫“红黑轩”,意思是他要在这个小屋子里进行红火与黑铁的斗争事业。
红黑轩里的打铁工具非常简单:打铁炉、风箱、铁砧、铁钳、四斤重的偏锤和十五斤重的头锤。向秀夫人原来是个农家女子、是个夫唱妇随的贤惠媳妇,只要能博得夫君高兴,她喜欢陪夫君锻铁鼓风。她在点火开炉前预先“呼沓、呼沓”拉响风箱,这样做是为了清除炉灰,使打铁炉的风道畅通。她加足煤炭把炉火烧旺了,火苗顿时蹿出老高。向秀把一块铁板放进炉里,夫人则继续用力拉起风箱,一会儿工夫,铁件被烧得通红,向秀用火钳将铁板夹出来,放在旁边的铁砧子上,向秀手执偏锤,起指挥作用,偏锤敲在什么地方,夫人就抡起头锤狠狠地砸在那个地方,这样一起一落“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夫人不怕浑身流汗,打出的是夫妻恩爱;向秀不怕火星四溅,发泄出的是心中不快。夫妻俩越打越兴奋,他们特别爱听这悦耳动听的响声。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室内炎热如夏,汗流浃背。不是打铁人,难得会有如此享受。夫妻俩打菜刀、锄头、铁耙,也打门环、门插、铁钩,自用的极少,大多送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得到馈赠的人家往往把大量的废铁和煤炭回送到红黑轩,保障了红黑轩炉火常旺、锤声常鸣。向秀曾在红黑轩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打铁诗:“风箱喷出多彩云,碎花飞溅满堂金。黑锤砸扁旧世界,红火炼出新乾坤。”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呼呼沓、呼呼沓,向秀老婆拉风匣。打菜刀、打犁铧,锄头铁钎十指耙。男人敲、老婆打,叮叮当当抡锤砸。满脸灰、黑嘴巴,还露一口小白牙。”时至今日,向秀故里仍然流传着向秀夫妻俩夫唱妇随、恩恩爱爱一起打铁的故事。
公交车
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宣扬“崇尚简约、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当时,马车主要用于军队、官府要员,士人及百姓把稳重、相对舒适、悠闲的牛车当成通行交通工具。向秀到京城当官后,按照规定也配给了一辆牛车。
一说到牛,好像它们都是光有力气、行动却缓慢的家伙,但是在魏晋时期,牛似乎跑得并不慢。据说当时有两个因为斗富而垂名史册的王恺与石崇,他们斗富项目之一就是——比赛牛车。有一次,他们一同到洛阳城外游玩,返城的时候,比赛谁的牛跑得更快,看谁的牛车先进入洛阳城门。石崇的牛车跑开了以后,速度惊人,据说像鸟飞一样快,王恺的牛车怎么也赶不上。
在稳重的牛车上可以架屋,车屋里很宽敞,可以闲坐或者睡觉,躺在里面非常舒服。向秀的牛车是官车,车上有精致的小屋,人在里面日晒不着、雨淋不着。官车还配备有赶车人,但向秀经常给赶车人放假,总是自己赶着牛车外出公干。他喜欢坐在牛车的前边,扬起飘着红缨的鞭稍,啪、啪、啪、啪,甩出几个清脆的响鞭,牛儿“哞哞”地叫着、撒起欢儿,快步向前跑去。
别的官车上只有官员自己乘坐,讲究的是排场和威严;向秀的官车上却经常挤有同道的老百姓。向秀如果在路上遇到顺路的老人、儿童,只要车上还有地方,他就会热情地把他们扶到车上去。凡是坐过向秀官车的老百姓都很感动。时间长了,百姓认准了向秀的官车,都亲切地把这辆顺路车叫成了“公交车”。
有一次,向秀独自驾着牛车到河内郡城去办公事。途中,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洪水冲垮了道路,牛车陷入了泥潭。向秀坚持坐在车屋的外边,浑身上下淋得透湿。车屋里的老人、儿童坐不住了,纷纷下来推车。这时,路边村庄的老百姓得知向秀的官车被困后,不约而同冒着暴雨、齐心合力把沉重的牛车安全地抬到了好路上。面对如此场景,向秀不禁热泪盈眶、感慨地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车能载人,也能害人。高高独坐,车成囚牢;与民同坐,车成仙巢。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不敬有愧,敬之有理。应该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出力呀。”

上一篇:美丽心灵原型去世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