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萧璠(笔名),工程硕士。喜欢写作,研习书法,希望用散淡的文字拾起旧日时光,偶有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
院墙顶的鸢尾【原创】记忆中的鸢尾始终灿然盛放,在五月的暮春清晨,遥望似朵朵翩跹的紫色蝴蝶,带着雨后的凝露。
初见鸢尾,已不知是何年的暮春之晨,悄然间却已惊艳了半生回望的时光。紫色的花株,团团锦簇,丛生在门前菜地的坡坎尽头,与河畔初生丛杂的芦竹相互依伴。许是受了河水清秀灵动的滋润,花丛生得格外秀美,由原先的几簇逐渐繁茂蔓延。低下头,闭目浅嗅,清风伴着花的淡雅幽香,沁人心扉。
当时年少,只道鸢尾作蝴蝶花,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异常喜爱。只因乡村沃然的土壤,适合各种野生花木生长,又因鸢尾的根茎似极芦竹,未曾拔草浇灌,不经意已生繁花,这才惊异其顽强的生命力。
幼时,总想把喜欢的事物留在身边,且美其名曰存念;成年后,喜欢的事物不由自主钻入心间,却妄想轻易放下;年岁渐长,惟愿紧握不放的只剩慌张溜走的时光。
初夏时的花儿枝繁叶茂,尤其乡间农家的月季,娇艳明丽。十几岁的少女对美的情愫萌生,总会央求邻居截一段茎叶,移植到自家的庭院中,每每都不能成活。唯余庭院一角,于某年某天突然冒出的一株月季幼苗,成了幼年的欣慰,直至今日依旧繁茂。移植花株的执念,不可遏制地蔓延到鸢尾花上,对这来之不易的欣喜,格外珍视。
我思忖着如何移植这根茎绵延的花丛,如何完美的将其移植到庭院中,栽种存活。寻觅着备好瓦瓷花盆,在盆底先洒一层薄薄的河水,铲几锹花丛周边的土壤置于盆中。沿着鸢尾茎叶底端缓慢挖开泥土,露出密麻弯曲的根茎,一颗连接着一颗,只好狠心从中挖断,取了两株栽于盆中,心有戚戚。
果不其然,这看似顽强的生物,因着盆栽的牢狱之苦,虽未水土不服,终是少了一份和煦暖阳和清风明月的自在爱抚,奄奄一息在庭院的角落。这无声的抗争和埋怨,使心有戚戚之我顿生凉凉心寒,更加坚定了救活鸢尾的意志。
庭院虽然不大,总要想法儿给鸢尾生存的希望。于是,在初夏某日的夕阳黄昏,我架着木梯,攀缘着红色院墙,将萎焉的鸢尾放在院墙的顶端。任其汲取雨露,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再展初见时的笑颜,总算将其留在目及之处。
重生的鸢尾,在砖红色院墙的顶端,于春夏交替的时节,分外耀眼动人。这盆蓝色妖姬,晨间盛放,日暮凋零,在尘世之中体验着生与死的轮回,时而轻快明媚蝶舞天涯,时而沉默郁静思念悠长。鸢尾花一年只开一季,一朵只开一天,煎熬过漫长的昼夜,将年少的情愫熬成了殷切的想念,始终逃不开等待的宿命。
我似乎渐渐懂得了,花有时节,人有年岁,粲然悲戚之后往往是又一番的悲戚寂寥,这绵延的悲苦才是真切的人生。鸢尾意喻深远的藏蓝,敛藏了太多人世的悲欢,在走过的岁月中回首,注定了一见倾心。
就像梵高著名的画作《鸢尾花》,那极尽妖冶盛放的蓝鸢尾,似乎用尽了生命最后的一丝气力,连绵不绝。画作是灵魂的真实演绎,穿越了百年的孤寂,画作中的蓝鸢尾窃窃私语,向观赏者讲述了一个凄美幽长的故事。
春去夏至,秋走冬来,后因鸢尾生长繁茂,占了菜园的大片空地,干脆将其连根拔除了。只剩院墙顶的那盆,孤零零地在周而复始中走向干枯消亡。那只青瓦瓷盆儿至今腾在庭院的一角,盆中杂草丛生。
鸢尾如今在乡村农家也很是少见了,回忆中的花,始终最美。花开不因人,花去不由人,花开花灭终是一场天地间的空虚,于这浮世的情深缘浅中,如梦似幻。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齐鲁文学》(季刊)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以“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