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序言范文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7 07:45:44 作者:连笔君

广西韦氏家谱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元哲,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系出江西省临安府猪市坝,洪武1368年,朱元璋在位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发动了调南征北逾诏,韦氏始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逃到贵州、广西两省安家立业。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烈祖韦天贡,天祖韦有道。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海阳县赵氏家谱序言


赵氏原隶滨籍,伯始祖讳义,明初以军功世袭大嵩卫镇抚使。始祖讳敬,以弟承袭。二世讳通,三世讳全,俱承世职。四世长支讳成,历传五世讳贤,六世讳节,节生之宜承职,至国朝定鼎,相传人山,子以变迁城西唐家,率业农。四世次支讳盛,再传未详。四世三支讳隆,三支长讳玄,玄生金、生玉、生满。玉生之度,支派始繁。子以义補博士,渐振诗书业,世世袭大嵩卫镇抚使始引以为刑指以为非,寡廉鲜耻之行皆知引以为刑律,居卫城路面,旧传为南赵。三支次讳宠,宠生迁策,起畎畝,奋发读书,以明经判绍興。子景星,孫作舟傳其業,以文章德業起家,世居衛城路北,舊傳爲北趙。康熙初,八世諱以某公、作某公修譜,尚屬服親,伯之度,叔景星,注列俱詳。及乾隆中,猶在十世、十一世之間,疏遠者不過始越五服。而族人未睹譜牒者,竟茫不知先世之宗派,所言遂有大背於譜者。攷之舊譜,自知其經。嘉慶壬戌,吾伯叔依先世舊譜,續及十八世,詳確明備。聞爲族人不學者紛綴牲牒,冒取應援,互有異同。茲基與階弟、彝姪、敏孫、治孫等。亟采旧闻,征诸故实,校对详明,世嫡之相承,昭穆之森列,俱表其世系,览之者必不至为异说所误,后之人勿废其职,勿失其学,庶永保无替云。

岁嘉庆成戊辰十三世孫广基谨誌

凡有族谱之家,必须时常翻阅,随时添注,方无遗漏失考之虞,若永远不阅,一经年湮代远,人口繁多,再欲修整,殊非易易也。我赵氏族谱,自嘉庆甲子重修迄今百余年,人丁户口之众不止较倍从前,谱书迄未续修,閤族咸以为憾。兹于光绪丁未春宴,招集诸侄暨侄孙、曾孙等,语以续修之举,均乐从之。唯吾族之乡居者人数过半,一时未能周知。于是邮寄一纸,嘱其自行调查,寄城添注,乃迁延日久,脱略居多,又复遣侄孙辈各处询访,不惮烦劳积三年之久,于宣统已酉秋方始告成,装成十册,各分可缮写一部,以备时常翻阅,随时添注,庶几后世遵守此意,可以永久无替云。

岁宣统元年己酉十四世孙宴谨誌

郭氏旧谱序(欧阳修撰)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略冬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看,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难道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难道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尽,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尽如缕者。易曰:积善之荚冬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


重修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代序

世间万物,水有源,木有根,人莫能例外。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名称虽曰不一,体裁亦各有别,而其理则大致相同也。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更替之因;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恩。

惜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迄经数百余年变乱,早经失没。据父老长辈传闻,有谓自南山(徂徠山附近)某村迁来,而在此之前系在明代由山西迁来之言,亦有部分长辈言或与范镇沟头李氏相近,且在解放前,曾同明代时由河北枣强迁来的范镇沟头、泉上、苏庄等村李氏续修家谱,然由于多种原因未能续上,未便强续,故作罢。然考察我村,本名大苏庄,明末清初之际,回族及部分汉族由章丘迁来,民国时,改名为大梭庄,而观我村大部分姓氏,盖于清代由章丘迁居于此,而我村李氏是否亦由章丘迁来,已无据可考。而观辈分,则与居于桑疃、满庄、漕河等地的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之后和石碑成德堂李氏相近也。然无论自山西迁来,还是河北枣强之后,仰或他地迁来,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均为尧舜时皋陶之后,商纣时李利贞之裔也。


余乃泰安大梭庄李氏之后,每每祭扫先祖之坟冢,想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先祖,跋山涉水来此土,斩棘拓荒,建宅修舍,人杰地灵,享运畅达,恩德厚重,耕读传家。尝闻木有本,本固枝荣,根深叶茂;水有源,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每每念及此,常为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遗失,致使后人不知家族之根源,族众不知先祖之艰辛而日夜嗟叹,忧思难寐,唯恐长此以往,列祖之英名遗忘于历史长河,列宗之伟业埋没于九泉之下矣,岂不悲乎?其他宗亲谈及此事亦常有此感,而徙居异地他乡如南张、北禅、泰安城、莱芜、济南、新疆、东北、青海、四川之宗亲,心系故土,魂牵梦绕,更恐多年之后与族之本源失去联系,致使同本一木之枝叶,同源一水之分流,他日异地相遇而不相识,岂不痛哉?故我梭庄李氏漂泊在外之游子此念更烈。


欣逢盛世,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物阜民丰;而余乃历史学专业毕业,对国史、族史颇感兴趣,适逢远在青海西宁的族叔李继源回来祭祖探亲,对创修家谱,极为关切,足见其拳拳游子怀乡敬祖之心,因此在征得居于老家的家父李继才及族叔李继河的同意下,在各位居于老家的家族长辈:李和义、李和玉、李和平、李玉成、李玉海、李玉河、李传祥、李润普、李润发、李传---、李继前、李继军等的鼎力支持下和远在异地他乡的宗亲的热切鼓励下,在各位宗亲:李传华、李传军、李润东、李传----、李传----、李传----、李海刚、李继斌、李继-----、李良、李奇、李奎、李君等的大力协同下,为唤起族人敬先祖之仁德,仰先祖之礼仪,学先祖之勤劳,崇先祖在天之灵,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斗胆为我大梭庄李氏家族修谱立传,以缅怀先祖,昭示后人,团结族人,孝亲敬祖;和睦乡里,奋发图强!是为余及族人之夙愿也。

泰山巍巍,铭记列祖英名,汶水荡荡,传唱列宗伟业。泰安大梭庄李氏先祖千古!


辛卯年(公元2011年)4月泰安大梭庄李氏之后代序。

上一篇:宁国市地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