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蛛丝马迹成名战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7 01:48:25 作者:连笔君

之前,小编已经用两篇文章描述了独鳌山之战。相信看过的朋友都会对一个人印象深刻。此人既不是石达开,也不是标题中的乌兰泰,而是太平天国之战中的透明到十八线的副将——佟攀梅。

在独鳌山之战的序曲中,佟攀梅闪亮登场。当时,太平军兵分七路,攻打佟攀梅所在的大营。清军当即开炮轰击,把敌人轰成了血路。这一幕被老帅周天爵记录下来,上报给了远在北京的咸丰。其中,周天爵特地提到:“佟攀梅奋勇当先,左手已中火弹,犹追奔亲刃二贼。”

当然,看过佟攀梅在独鳌山的表现,大家肯定能推断出周天爵是在描述平行世界中的佟攀梅。试想,七个太平军就能在光天化日下惊走千人,要是七人变成七路,这不是要吓死佟宝宝和佟宝宝的部下吗?

七勇士大战独鳌山

所以,周天爵的“坐战”理论出台了。在这之前,很多清军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主动向太平军进攻的能力,而周天爵的“坐战”,则是在理论层面上把这一套合法化了。总之,不要和太平军交战,清军要做的,是扎稳营盘守卫,敌人要来袭,就开炮。

如此一来,这仗还怎么打?一支只知道防御,而失去了进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可言的。

从这里,便能看出乌兰泰的可贵之处了。他是太平军驻扎中坪后,第一个敢于主动深入虎穴的将领。

其实,在乌兰泰入广西前,向荣部也敢于向太平军主动进攻。

那么,向荣是如何让部下做到这一点的呢?

有关向荣的年画

他把自己化身为一枚肉弹,每次进攻,都冲在最前面,用这种方式激励士气。在冷兵器时代,将领的身先士卒往往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当然,这种行为的副作用也很大,太平天国的萧朝贵就是个经典的反面典型。向荣本人到了江南大营时期,也因为年老体衰,不能再作肉弹,而培养了张国樑。

在独鳌山之战中,乌兰泰站立在仁义河边,虽然不如向荣悍勇,却也同样起到了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说,向荣的长处他学到了一半。而且,乌兰泰有一点还胜过了向荣。那就是火器,乌兰泰自广东携带的大量火器,不但拥有巨大的杀伤力,还能够提高士兵的胆气。

然后,我们看一看独鳌山一战太平天国的伤亡情况。

据乌兰泰给出的数字,是一千。对于这个数字,咱们就“呵呵”两声好了。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太平军虽然没有确切的伤亡数字,却也应该在这一战中死伤惨重。

五月十一日,是清军打扫战场的日子,也是太平军埋葬同袍的日子。

第二天,即五月十二日,天兄下凡了。据《天兄圣旨》记载,萧朝贵“因兄弟有些怯敌,宜增以胆量。”

萧耶稣选择这个日子下凡,自然是因为之前的血战。兄弟们为何怯敌,自然还是因为之前的血战。乌兰泰的处女战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因为“千人不敌七贼”的笑柄而流芳千古,但由于火器的精良,乌主帅的身先士卒,还是给予了太平军沉重的打击。

最后,我们看到,大战结束后,乌兰泰并未立即撤军,而是在独鳌山逗留了四天,他是在五月十六日率领人马返回罗秀的。

小编曾经在之前的文中说过,清军曾经以一个倒三角的阵势包围了中坪一带的太平军。在五月十一日到十六日之间,发生了两件事:

1、五月十一、十二日的寺村之战,即发生在上述清军倒三角包围的下方顶点附近。太平军进攻寺村,清军主帅周天爵大败,逃到象州。原三路包围只剩两路。

2、五月十三日,向荣派人攻打百丈,失利而归。此战同样发生在清军倒三角包围的下方顶点。

友军退的退,缩的缩,乌兰泰自然难以长久的孤军深入。

我们可以从独鳌山大战结束后太乌两方面的行踪发现:第一,清军不能算失败,因为战后他们并未即刻撤军;第二、太平天国能够在紧紧衔接独鳌山之战的十一、十二日在寺村与周天爵部开战,并使其败回象州,致使三路包围的一路空虚,可见并未丧失战斗力。然而,他们却再未向仁义河对岸的独鳌山乌军发动进攻,很明显是在避实就虚。

独鳌山一战之后,乌兰泰名声鹊起,很快就与向荣并称,成为军兴时广西清廷剿匪的帝国双壁。不过,鉴于二人都已经年过五旬,我们还是称呼他们为两块帝国老坑翡翠更恰当。

姚莹和江忠源都曾经与向乌共事,他们评价二人,均盛赞乌兰泰,而贬低向荣。大概向荣久经军旅,比乌兰泰多些兵油子气质,而满人出身的乌兰泰则比较单纯吧?

独鳌山一战,对清军来说,不是一次胜利,却的的确确成为了乌兰泰入桂后的成名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了,既然独鳌山之战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小编你把清方的主帅捧得这么高,那么太平军方面的主帅呢?到现在为止,你可还没有对石达开提过一个字呢!

说到这里,我就谈一谈为何独鳌山之战不是石达开的成名战好了?

很多历史书籍提到太平军在象州,都会把石达开定义为独鳌山之战的指挥官,读者也就顺理成章的接收了这个概念。但有人问过一个问题没有?

凭什么?

查看当时清方所有独鳌山之战的奏折和书信,是找不到石达开一个字的记录的。那么,石达开是怎门被认定与独鳌山一战有关的呢?小编开始启动搜索引擎……

总之,在有关笔记和县志中搜了一大圈毫无所获之后,我终于在一则口碑中发现了石达开的蛛丝马迹。独鳌山之战发生在1851年,而这则口碑被记录下来则在1959-1960年之间,大约一百多年后。

据象州县罗秀公社社员的覃灌山说,在独鳌山之战前,洪秀全派石达开在梁山村扎营,与清军隔河相对。梁山村,不就是在独鳌山脚下吗?

然而,查看乌兰泰留下的一手资料,梁山村在仁义河西面,那是清军的控制区域,可不是太平军的地盘啊!要在梁山村与敌人隔河相对,除非清军跑到中坪与太平军来个乾坤大挪移。

如今的象州

要我说,这种相隔一百多年的口碑,就当民间故事听听算了。不过好吧,就算石达开是驻扎在仁义河东岸的太平军主帅吧!以乌兰泰的记录,仁义河的守军只在第一天,即五月九日下午与初来乍到的乌兰泰军队隔河放炮而已,真正的血战是从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开始的,当时太平军的作战部队是来自中坪大本营的大股,早已不是仁义河边的守军了。

最后,我打算阐述一下成名战的定义,算是对独鳌山一战的总结,也算是对以后石达开系列文章的预告吧!

成名战,顾名思义,自然是指指挥这次战役的将领以此战一战成名。但是,石达开明显的不符合这个条件。独鳌山之战后石达开的名气如何呢?小编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一一揭示。

雁小驴原创,喜欢就关注点赞哟。

主要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1》

《向忠武公行略》

《天兄圣旨》

上一篇:文章马伊琍宣布无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