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9年1月22日凌晨,他在睡梦中走了。
那个晚上,我忙碌一天洗漱完毕后,还顺手从床头柜上抽出他的那本《情的菩提》悉心阅读了几页。
次日即得知他绝尘而去的消息,赶紧去翻看他的微博,才发现就在2019年1月22日上午9时32分,他还发布了此生最后一条微博,提及死亡: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那条微博的内容,是他在《在云上》书中的文字,这样的告别,无疑是他所独有的——清淡,悲悯,求索,领悟,并且不忘记分享。
心肌梗塞,终年65岁。一代天才高产作家林清玄就这样离开了。
林清玄
根据公开发布的“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证实林清玄是于家中在睡梦中长辞的,倒也没遭什么罪,算是活出了一直想要的福份。
尽管一直都喜欢他的文字,在人生的某些灰暗时刻也借助了他的菩提系列书籍积蓄力量,但人至中年的我已无多大震动,因为知晓你我都会死,最后的归途谁都无法抵抗,他不过是先走了一步。
而如今这样冷静安然全无挣扎的离开姿态,想来也是他内心所欢喜的。
贰
初识他的文字,还是在纸媒风行的时代,那时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他的散文,即刻被他文如其名,清远玄悠的风格给惊艳到了。
1953年,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足足有18个,他排行12。
轮到他起名时,父亲实在不知该如何起。因为林清玄出生时没有哭,反而是笑着来到世界上的,父亲觉得很怪,便给他取名“林清怪”。
结果一去登记,工作人员乐了:“那还不如叫奇怪的奇。”旁边又有人说:“最近看了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有个清玄道长,武功很厉害,何不叫林清玄呢?”
于是就有了林清玄这个清韵悠远的名字。
我很少持久地喜欢一个人的作品,但林清玄糅合佛、禅、茶道心灵风格的文字,在阅读的时候,确实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沉静安宁感,用“清香满纸,玄意悠远”来表达并不为过。
林清玄散文作品《人生最美是清欢》
他的成就到底有多大?
17岁发表作品,20岁出书,走上文学之路;30岁,拿遍了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35岁出山,写就“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他是中国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因其作品畅销不衰,与余秋雨、张中行等作家一起被誉为“散文八大家”。
不知道他家庭出身的人,光是看他的文字,很容易误以为他是从不缺吃穿与爱的家庭中出来的,实际上他少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孩子又多,常常连饭都吃不饱。直到林清玄5岁时,家里才装上电灯,兄弟姐妹们围着灯泡读书,特别用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家18个孩子,后来竟全考上了大学。
热爱读书的林清玄小时便立下三个梦想,一个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这个他做到了;第二个是环游世界,成名之后,只要有足够的钱这个愿望自然也就实现了;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娶一位像“奥黛丽.赫本”一样美丽的女子,当然在他44那年,通过再婚也实现了。
林清玄自小喜欢写文章,终日勤于练笔,一次,他在桌子上趴着写作,母亲跟他说:“要多写趣味,少写心酸。得让人看后觉得快乐有启发,而不是想从窗口跳下去。”
他很是不解:“那遇到辛酸的部分怎么办?”
母亲说:“那就自己盖上棉被大哭一场吧。”
这个观点,影响了林清玄一生。他当过服务生,做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杀过猪。但每每回忆起来,他聊的不是跟小伙伴偷芒果掉进粪坑的囧事,就是躲在厕所喝汽水,只为享受饱嗝之福的趣事。所以你能看到他文字中很可爱的地方: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种欢喜就好了。”
哪怕生活再多的不堪,也要从中品出活泼生动的意趣,活出简静的清欢意味来。
男作家里头,实事求是地说,林清玄称得上是丑男一枚。
都说“相由心生”,林清玄的名字跟他的文字一样美,但第一次看到他的样子时,除了感叹那句“相由心生”真不靠谱之外,便是开始明白这世间并没有真正超凡脱俗之人。
用其貌不扬来概括他倒是再贴切不过——一顶秃头,两鬓长发,没少被人误会成女作家。
虽然他文章写得美,但在形象这个问题上却时常被群嘲或自嘲。但他不以为耻,乐观地如是说道“上帝是派我到人间来,是吓唬人的。“
林清玄
一次,林清玄到某个大学演讲,同学们看到他后,窃窃私语,偷笑不止。
他不恼不恶,开口讲到:“有一年冬天,我在北京街头打车。刚一上车,司机就问我‘姑娘,去哪儿’。我干脆摘下眼镜,让司机看清我的模样。结果司机看了我一眼,连忙改口说‘大娘,您到哪儿’。“
一番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又忍不住连连鼓掌。
他说:“长成什么样子不重要,心是什么样子才重要。”所谓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他的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从这些主要作品的书名上大约可见一二,譬如:
《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马尾》《林寺》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菩提十书系列:《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等。
禅意散文系列:《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
我记得刘德华在《开讲啦》演讲时,还引用过他的这一系列禅意话语,赢得满场掌声。
他的写作风格并非没有争议。
喜欢他的人,会惊异于他如何能够在俗世的欲望烟火中保持清醒凛冽的观察力;讨厌他的人,则批判他在消极避世,不敢向尖锐的现实生活开枪。
除了有人骂他是鸡汤贩子,更有人曾以“佛教的琼瑶”形容林清玄作品的大众化。
我倒觉得不能以此类比,因为人到最后,求得无非是身心的安顿,追求心灵的安宁平和始终是获得自适人生的一种美好途径。
心灵无法自在圆满,很难拥有真正的幸福感。
叁
遗憾的是,文字中的林清玄,始终想要以一颗“欢喜心”去面对生活苦难,但在生活中,却因为自己感情上的一次“不欢喜”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倒林高潮”。
林清玄的感情之路,颇不顺遂。
他曾在书里写道: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将初恋未曾得到的念想写得如此清丽婉转,可见这是一个极度渴望得到感情抚慰的落寞男人。
但作为普通人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家境穷苦,又长得不好看,想要被爱情眷顾实在有难度。
据他回忆年少时的女朋友很喜欢一串蓝风铃,为了讨她欢心,可又没有足够的钱,他不惜抛下自尊向朋友借钱。相恋的五年时间时,他不知努力做了多少这样的事情,但是仍旧改变不了最终分手的结局。
在一个下雨天,一家咖啡馆里,女友毫不留情地下达了分手“诏书”,无论他如何哀求、挽回,女友都不为所动,决绝离去。
爱情终究是相互的,付出多的那一方,总是不被珍惜。这段初恋对林清玄打击极大,伤心到真切地体会了一把伍子胥一夜“白头”——他的头发与眉毛因为伤心过度都掉光了。
他甚至来到花莲海边,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自杀,自杀未遂后又想要出家当和尚。
所幸花费很长时间,终于从阴霾中渐渐走出来,却也再难相信爱情。
分手后的林清玄开始把重心全部放在工作上。像一个空心人一样和各色女伴交往,不再言爱,也就不会被爱情所伤。
即使后来的女朋友当面提分手,他也能做到面不改色:
“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咖啡。”
这段初恋的失败,直接影响了林清玄第一次婚姻的走向。
林清玄作品《你心柔软 却有力量》
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像大多数人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一样,林清玄遇到了陈彩鸾。
1979年,林清玄26岁,与大字不识几个的陈彩鸾结婚。
他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成为任职媒体的主力,30岁便任《中国时报》主编,为了应付当时报纸激烈的竞争,他在工作上压力甚巨,陈彩鸾与他无论是生活观还是价值观均不在一个频道,二人精神上几无沟通。
夫妻表面上相敬如宾,心理距离却非常遥远。他在努力工作后事业不断上升,婚姻却陷入了泥淖,到最后,夫妻俩甚至不再过问彼此的生活。
甚至在一次大年三十的晚上,林清玄不知道妻子去了哪里。儿子饿得哇哇叫,他笨拙地翻遍整个屋子,找到两袋泡面,父子俩就着泡面,吃着令人心酸的“年夜饭”。
儿子问他妈妈去了哪儿?他无法回答,一时悲从中来。
或许是文人皆多敏感,加上他原本就是长于观察生活小确幸小细节之人,顿时凄清感扑面而来,就此对段婚姻心灰意冷。
后来,他在访谈中被问到这段婚姻,他说,在那段痛苦的婚姻里,自己犹如行尸走肉。或许他所言是实,现实中多少人都曾在不可名状的婚姻里煎熬苦痛过。
但从他翻遍整个屋子,只找到两袋泡面度过年三十这一细节来看,他在工作与文字是智慧的,但在生活上无疑是弱智的。
妻子不知去向,难道自己就不能亲手做顿饭吗?
后来他与陈彩鸾开始分居。
肆
两个人都在其中得不到快乐,他虽功成名就却被世俗的压力所抑而拖至痛苦荒凉的境地,他也想过,为什么不解脱出来?
但他跟所有凡俗男女一样,在没有遇见更好的人选之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果断下决心止损。
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压力,一边是徒有虚名的婚姻,去与留之间的犹疑让他不堪其困。
斩不断理还乱的情况下,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1985年初,林清玄正式成为佛教徒,背依阳明山,隐居了两年,潜泳于浩大的佛教经典中。
然而,他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他强烈的入世精神使他无法斩断情网,清净六根。
修行两年后他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另一个女人——小他15岁的方淳珍,年轻貌美,灵魂得到深度共振,这与他少年时想要娶的“奥黛丽.赫本”完美地贴合了。
在经历痛苦的心灵挣扎之后,林清玄做出了一个让他后半生骂名缠身的重大决定,他向陈彩鸾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他本以为,这件事情会很难处理,却没想到的是,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没有任何异议。
1997年,和陈彩鸾离婚并安顿好她之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并在结婚三个月后生下了他们的孩子。
也因此,他的形象轰然倒塌。
读者们不买账,关于他情变的各路版本满天飞,最通用的版本是说他婚内出轨。
大众对他的抗议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女性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书店退书潮也颇激烈。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虚伪矫饰,说一套,做一套。
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
且不管他跟陈彩鸾的多年婚姻是各过各的痛苦凑和,大众单单是从道德的角度看,就已经把他跟方淳珍钉在了无法原谅的耻辱柱上。
一场婚变将作家从最高峰打落谷底的,林清玄可谓是中国台湾作家里的第一人。千万掌声化成千万颗石子,一一打在他的身上。
退书焚书风波之外,各界嘲讽他是“嘴念经手摸奶”。他受到读者的激烈抵制后,人气一落千丈。
大众愤恨他虽然在文字中为读者们营造了一个恬静淡雅的世界,个人私生活却一塌糊涂。
不是说文如其人吗,因此读者一旦发现作家肉身与文字中营造的意象不一致的时候,就会进行无休止的鞭挞。
吊诡的是,在这场婚变中,在吃瓜的大众义愤填膺之时,身处其中的三个人(他,陈彩鸾,方淳珍)却没有产生任何不愉快。
更让人跌眼镜的是,陈彩鸾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清玄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而大众却始终在他的那段情事中走不出来。
或许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哪怕感情走到末路也未令彼此难堪,更没有撕破脸的狗血。
林清玄在倍受外界打击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陈述,只是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多年过去,也确实未见过三方在公开场合抨击控诉谁的不是。
只能说,这是一场达到了最佳解决处理方案的三方会谈,不解内情的外人,谁也不知他们是惊涛骇浪还是浪平心静。
伍
林清玄再婚花开第二春后,直言很幸福。
这个在情路上一直充当苦情角色的知名男人,因为新任太太在压力之下彻底难眠无法进食,而他也每天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但从没有下过厨房的他特意报名了一个厨艺训练班,努力学习烧制各种美食,只为了给新太太做点好吃的。
方淳珍喜欢穿旗袍,他为了跟她在服装上保持一致,他会穿上大褂,走在路上,两人仿佛穿越回了民国,别人笑问,他说这叫妇唱夫随。
从来只在文字里浪漫的林清玄,再婚后把浪漫演绎到了极致,他可以为太太在公众面前唱情歌给她听。
有一次,在长沙过中秋节,他当着众人献声:
“我唱两首歌送给大家,第一首《甜蜜蜜》,送给随行的司机夫妇,他们刚刚结婚;第二首《月亮代表我的心》,送给我的太太。”
或许对于世间的男女而言,当你对一个人心中有了爱,便如暖似春,如内心无爱,则似冬如雪,因为你没有去暖她(他)的动力源驱使。
对于感情婚姻,在这时他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情密码。及至于后来,他在采访中说到:
一个人无论男女,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成熟只在生理。
在这个年龄段与他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计算,至少有30亿人可以合格;
人到30岁的时候,情感与心理也成熟了,他这时候的婚姻选择犯错率就会降低很多;
而到了40岁,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匹配的那一半,可遇而不可求。
他行至此时终于遇到了灵性伴侣,或许对于陈彩鸾而言,离开一个并不爱自己的男人,不必将全部的生命在死水一潭的婚姻里死耗,也是种解脱吧。
想起1997年我不过十几岁的年纪,那时看林清玄的婚变,那种震惊与幻想的破灭感,也跟那些想要退(焚)书脱粉的读者一样,无法理解他既亲手给我们营造一个空灵清明的世界,为何又亲手要打破它。
当经历过人生风雨的我如今再去看他这桩旧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宽怀,当然更明白了这世间何曾有过真正的圣人呢?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带瑕疵的俗人啊。
陆
很多大师们都对人生的最高境界有过深刻地阐述。
什么慕先贤绝情欲志存高远,什么人生一场诸事皆空,色字头上一把刀,放下执念,立地成佛啊。
大师们指望教化一番就能让红尘里上下求索、里外打滚的男女就都自觉地远离低级趣味,不免太过空洞而不接地气。
所以相较于那些高远神圣的阐释,我还是偏爱于林清玄借”佛“字来做的生动譬喻。
据林清玄说,他第一次看到“佛”这个字,拆开来是“弗人”,也就是“非人”的意思,受到很大的震动——
“人的最高至极的境界竟是‘非人’,那表示人实在是一个束缚,如果能解开做为人的一切束缚,就是佛了。”
你看,成佛不是说要你成为圣人,而是不要把自己当人。
因为当你把自己当成人了,就会附带上世俗加诸的一切无力挣脱的羁绊和欲望,所以,想要活得自在清明,你得不把自己当成人。
这个视角是我见过最为生动的角度,这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是对佛学“执着”理念的一种生动阐释,能够破除执着,也即是破除了“贪、嗔、痴”的烦恼,达到清明自在的境地,即佛教里所谓的成“佛”。
在他的活泼阐释中,深奥艰涩的佛义瞬间让你心生莞尔。
30岁之后的林清玄,在作品中开始大量注入了佛家观点元素,劝人守戒行善,认为“一个人到了30岁,要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如果不觉悟,就是一天天走向死亡。”
当然他并没有劝住自己,不然就不会有那出轰动一时的情变。
他的文字能够穿透生活的迷雾,却无法带领他走出真正的迷雾,他还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人,一个跟凡俗男女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俗人。
他最终的觉悟或许可以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为自己而活,为内心欢喜的爱而活,哪怕被人误解批判也在所不惜,正如他的婚姻。
很多人在阅读他的文字时,都觉得他是得道的高人,拥有宽宏高远的慈悲心。
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一生都想要出世,甚至想要通过避世修行来了却分离心,却终也没能免俗而再度入世。
他一生都在寻找安顿灵魂的方法,然而他终究没有得道,也并不对所有人慈悲,他一生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
对自己慈悲。对自己内心的感情慈悲,对自己的后半生慈悲。
或许这点人生哲学才是他最想要留给世间的男女们可资参考的。
而我们又总以为,对他人慈悲是不易的,却不知道,人生一场,懂得如何对自己慈悲一些才是最最难的。
林先生,来,为你温一壶月光,一杯浊酒送清欢。
作者:李寻欢,关注【李寻欢的江湖】,从情感的角度,为您深度剖析人性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