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记载鲁国大夫季康子请教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只要你自己带头走正道,其他人还敢不走正道吗?而在这一节中,孔子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做了阐发,强调了从政者、管理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中国成语有所谓“上行下效”,中国俗语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官场常识,甚至是中国人的普遍观念。十九世纪有随公使来北京的日本人编录了《官话指南》,收集在中国常用的应对之辞作为外国人学汉语的教材,其中就有一条:
甚么事都得有个榜样,上行下效。在上的不要钱,在下的还敢贪赃吗?
可要是“在上的”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不要钱”的主儿,那结果就是大家不难想见甚至不难看见的了。
原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今译:孔子说:“自身是端正的,不用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去做;自身是不端正的,即使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