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
疑点1,项羽到底坑杀的是什么人?历史上记载了项羽坑杀了“秦军二十万”,这二十万秦军究竟是什么人呢?按《史记》中记载,这二十万人是秦将章邯率领的部队,而《史记》中还记载了章邯手下的士兵是由释放了的“郦山邢徒”组成的军队,而郦山邢徒是从全国各地押解来的犯人,由此看来这些秦军不都是秦国的人,应该还有许多是原六国的犯人,难道说项羽坑杀了许多六国的人吗?
疑点2,项羽杀降的原因。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根据这个消息,项羽怕秦军入秦后哗变,才下令坑杀降卒的。但我们前面分析过,这些降兵中不全是秦国人,就算是要杀也没有必要全杀啊?再有,当时项羽杀降之时已经是秦二世三年十一月,而当年的十月刘邦已经攻进咸阳,秦国已经灭亡,这时再以秦人反叛为理由杀降,不是很可笑,更可疑吗?
疑点3,项羽杀降的地点。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收服了二十万秦军后,与六国其它的军队会合后西进,当行至新安县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也就是说快到秦国了,项羽才杀了二十万降卒。这就是疑点之一,按理当时的项羽手下联军有四十万人,而刚招降秦军时,项羽才几万人(至多十万人),也就是说,如果要杀降的话应该是刚招降时的邺城之西的污水(请见史记原文),而不是快到秦国的新安才杀。
疑点4,如果说,当时秦将章邯手下的兵的确全是秦军,那么这二十万秦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所谓的“长城军团”吗?如果是“长城军团”的秦军,它的统帅又是谁呢?是王离吗?如果是王离,那么这二十万人是由王离指挥的,在钜鹿城下王离为什么会战死,而这二十万人确没事呢?
燕京晓林的回复
探寻真相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没人跟帖,我先来说一点。
第一个疑问的提出,可能是起因于对章邯兵力构成的误解。章邯兵力的最初构成,确实有大量郦山邢徒、人奴产子,但是这个数量并不是很多。当时由于赵高欺瞒秦皇,导致起义军快要打到咸阳了,秦皇还不知道。最后实在瞒不下去了时,再调集各地秦军来咸阳已经赶不及,只好就近征召了郦山邢徒、人奴产子,来抵抗起义军。随后,在章邯出关攻打各地起义军时,就已经不是以郦山邢徒为主要力量了,而是调集来了各地的秦军正规部队。经过许多次与起义军的作战,最早的郦山邢徒其实也已经伤亡的差不多了,最后投降项羽时的章邯秦军中,应当不会有很多早期的郦山邢徒,而多数是来自各地的正规秦军士兵。
因此,项羽要坑杀的章邯秦军,绝大部分还应当是正规的秦国士兵。
对于第二个疑点,个人的看法是:
从史料记载看,当时秦军士兵的议论是:“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则表明士兵们议论的时候,还不知道秦国已经完蛋。
史料记载,刘邦十月进军到霸上,随后进入咸阳,十一月退出咸阳回到霸上。而项羽坑杀士兵也在十一月,那么士兵们议论的时间应当更早,因此议论在二十万秦军中流传和项羽决定坑杀也是需要时间的。
由此,可以推论士兵们议论的时间也是十月,此时他们并不是另有起义军刘邦走另外的路线去攻打秦国,更不知道刘邦即将灭亡秦国,所以有此议论,而被项羽坑杀。
对于第三个疑点,我以为坑杀的时间地点,并不是项羽很早就谋划的,一开始秦军投降,项羽并未有坑杀的企图,自然不可能在早期进行坑杀。
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当大军走到这一带时,秦军中开始流传那些议论,导致秦军有可能突然造反,有此采引起了项羽的坑杀。
对于疑点四,是对于章邯军团的构成误解引起的。先看两条史料: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其後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毋已。(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史记项羽本纪)
由此可知,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兵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最早是临时由郦山邢徒组成的,随后就增援而来了长史司马欣、董翳等各支秦军,而在此后进攻义军主力项梁时,更是悉起兵益章邯,因此,当前很多人以为王离率领的秦军是主力,章邯的兵力不足,是毫无根据的错误看法。实际上,章邯率领的才是由各地秦军汇集构成的主力部队,兵力很多,王离的部队只是北方边防军的一部分,兵力其实与章邯不能相比。
乾闼婆融海的回复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我正好看到一本《172个被误读的历史真相》其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虽然不是本人的见解,但也算种参考意见正好拿来和大家探讨下,此书对于这个历史问题的意见是首先大家误解了“坑”的含义,大家看到“坑杀”第一反应是“活埋”,而此书的作者觉得“坑”的真正含义是“欺骗”就是说是“坑蒙拐骗偷”的“坑”而非挖“坑”的“坑”,具体原文如下: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又是坑杀,又是二十万人。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葬人的,除去道德因素之外,主要是为了防止瘟病。而活埋则又是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入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四十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四十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四十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四十万人,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四十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三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
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铉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阬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
白起说:“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四十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百姓。
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可是,后人常说长平赵军被活埋了四十万,这样说图的多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