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公诗偈三种
宝志禅诗(418-514),亦称宝志公。南北朝齐梁时高僧。俗姓朱,甘肃兰州人。有诗偈《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传世。
释宝志。本姓朱氏。金城人。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往来皖山剑水之下。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道林寺。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江东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既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其所合。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且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志常盛冬袒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忽来引衲而去。后假齐武帝神力。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志忽着三重布帽以见。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一日平明从门出入。忽云。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及郁林见害车载出。此帝颈血流于门限。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志注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曰。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又旬事发。偃叛走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梁武即位下诏曰。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中。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余年矣。师何为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武帝深异之。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竟夜便大雨。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舒州灊山最寄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已而鹤先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而鹤惊止他所。道人不怿。然以前言不可食。遂各以所识筑室焉。有陈征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见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余载。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然好用小便濯发。俗僧闇有讥笑者。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饮酒食猪肚。志勃然谓曰。汝笑我以溺洗头。汝何为食盛粪袋。讥者惧而惭服。晋安王萧纲初生日。梁武遣使问志。志合掌云。皇子诞育幸甚。然冤家亦生。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会稽临海寺有大德。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僧云。必是狐狸之魅也。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于是轻船入海。趋浦口欲西上。忽大风所飘。意谓东南六七日。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遂寻径而往至一寺。院宇精丽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并着真绯袈裟。倚杖于门树下言语。僧云。欲向都下为风飘荡。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今四望环海。恐本乡不可复见。答曰。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僧因闭目坐船。风声定开眼。如言奄至西岸。入浦数十里至都。径往钟山寺访问。都无字黄头者。僧具说委曲报云。西行南头第二房。乃风病道人。志公虽言配在此寺。常在都下聚乐处。百日不一度来。房空无人也。问答之间不觉志公。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人以斋过日晚未与。间便奋身恶骂寺僧。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志公忽曰。阿谁唤我。即逐沙弥来到僧处。谓曰。汝许将猎狗捉我。何为空来。僧知是非常人。顶礼忏悔。授书与之。志公看书云。方丈道人唤我。不久当亦自还。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便不复共。此僧语众。但记某月日。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合舍人吴庆。庆即启闻。梁武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神僧传》卷四
《大乘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被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四
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痢
慈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磋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十二时颂》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麽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麽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不用将心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不长久。
禅悦珍羞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勿可抛,勿可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然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戍。狂子施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质碍。
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
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十四科颂》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著涅槃,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会。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
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
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
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争无喧。
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
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
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
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
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
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
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
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
了达淫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
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
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
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
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
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
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
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着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恓惶。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
心里蚖蛇蝮蝎,螫着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
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
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嫌为好。
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
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
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
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
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
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
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
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
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
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
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
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二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
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
法宝喻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
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
任性浮沉若颠,散诞纵横自在。
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
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
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
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