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军 摄影:杰迪视觉 编辑:花生
今年暑假,我回到塬上老家住了一段时间。
我本是农村人。从小在山沟里长大。由于工作原因才进了县城,不得不举债买了房子,安了家。只是暂时寄居在城里,还算不得一个真正的城里人。由于要经管孩子上学,母亲也被迫来到县城。父亲因为要看家护院,没有随我们一起去。只是偶尔来县城小住几日。其实,看家护院不是主要原因,父亲的真正心思我明白。他是过不惯城里那种悠闲舒适的生活。用父母亲的话说,就是:整天关在房子里,上看不见天,下摸不着地,像坐监狱似的,有啥好的?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解放前,由于逃荒,太奶奶领着年幼的爷爷逃到了一座深山里,安了家,扎了根,这才有了父亲和我们。山里的条件特别艰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交通靠走,治安靠狗,宣传靠吼,庄稼靠手。周围全是山。出门不是上坡便是下坡。干活、出行几乎全是登山。人勤地不懒。父亲和爷爷他们正是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过上了还算“殷实”的日子吧。(至少在当时当地,在外人眼里是这么认为的。)我也受了他们的“祸害”没少出力受苦。放牛放羊,挑水喂猪,耕锄打碾……什么活我都做过。幸运的是我没饿过肚子。初中毕业了,我考上了当时“人人羡慕,兴盛一时”的中专学校,成为一名吃“公家饭”的人。算是改换了门庭,也着实让父母亲及爷爷他们“荣耀”了一段时日。后来参加了工作,成了家。改革开放以后,山里山外差距越来越大,好多人家都迁到了条件好的地方。我们也不例外,搬到了塬上。这里的条件的确很好,塬大坳平,距离街道很近。而且种的地又少,再也不用放牛放羊、爬坡上山了。父母亲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可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
对于农民来说,种地就是他们的职业,干活就是他们的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况且父母本是勤劳之人,让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劳动,这不等于要他们的命吗?按理说,父母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一生劳作,累了一身子的病,也该“退休”了,歇歇了。谁知他们偏偏闲不住,享不了这“清福”,过不惯城里的生活。经常嚷嚷着要回乡下去。这不,我们刚一放假,母亲就迫不及待的回去了。我和孩子在县城呆了几天,一来是受不了县城的暑热,二来是懒得做饭,也前后脚回到了老家。
城里有城里的好,乡下有乡下的乐。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地势开阔,终日凉风习习,的确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再说,家里地方宽展,又没有什么活可干,整天就是吃饭、睡觉、看书、上网。离开了城里的喧嚣、拥挤,也摆脱了一些虚情假意、你来我往的聚会和应酬,倒也清静、自在、快活了许多。
每天晚饭过后,我都要出去走走。一是为了活动筋骨、帮助消化。二是我喜欢一个人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的感觉。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一个人漫步在撒满绿荫的小路上,那种感觉很惬意、很舒服。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里的一段话: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感觉这段美妙的文字就是在说我现在的情景。只不过我和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作者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情不好,晚上难以入眠,才“悄悄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我出去的原因前边已经说了,绝非心情不好。另外,我是走在乡间的水泥硬化路上,而作者是走在清华园中“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上。作者看到的是荷塘、月色,心里想着的却是国家、民族、未来,以及很多很多。总之“心里颇不宁静”。而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平展的水泥硬化路以及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家家户户整洁漂亮的房屋。心里想着的是小时候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和现在的辛福生活。我的心情自然是高兴的、甜蜜的,甚至有些兴奋。于是我便不由自主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过去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各村各社都通上了硬化路。道路两边是密密匝匝的行道树。有杨树、垂柳,还有松柏。在绿树的浓荫里,若隐若现的是整洁漂亮的房屋。有些是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小康屋。有些是农民自己修建的平房或小洋楼。白墙、红瓦以及这无尽的绿树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风景画。一些人家的屋顶上还安上了太阳能,洗上了热水澡。一些人家的门前或院子里停放着卡车、小汽车、农用车等。房前屋后的农田里种着玉米、苹果。玉米已经上了颗,长得特别茂盛。苹果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苹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公路沿线和村道两边成片成片的全是苹果树。这几天,连着下了几场雨,叶子像浇了油,亮闪闪、黑油油,在风中窃窃私语。套了带的苹果在枝头欢唱着、舞动着。
傍晚的村庄显得非常宁静、安详。仿佛熟睡中的婴儿。偶尔有几个小孩在路边或门前嬉耍。三五个大人聚在一起闲谈、说笑。路边不时跑过一两只小狗。过去,傍晚,那种鸡鸣狗吠、马嘶牛嚎、人声鼎沸、炊烟袅袅的“热闹”景象已经没有了。现在大多数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孩子少了,家禽、牲畜也少了,村子里显得冷清、寂静了许多。路旁的地里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或虫子的叫声。
天空,高远、湛蓝。云朵,薄白、稀少。好像暮归的羊群。又好像天宫里仙女的裙。太阳还未完全落山,月亮已经迫不及待的爬山了树梢。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