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摄
小时候在康普老家吃到过一种“沙枣子”,酸酸甜甜的,特别有记忆。后来才知道那是鸽子花的果实,中间有一个坚硬的核,叫核果,是它的种籽。鸽子花树就长在老家的山林中,可惜忙于读书无缘见得。读到高一时,县城广播站里的一株鸽子花第一次开花了,同学杨勇就带我们去看,原来他家就住在那棵鸽子花后面的平房里。他的妈妈是县城里唯一的播音员,普通话讲得好听,声音甜美。也是因为去看鸽子花才得以见到了同学的播音员妈妈,阿姨和蔼可亲,长得漂亮,算得上是县城里的美人之一。以后每年那棵鸽子花开花都会抽空去看上一眼,有百看不厌的感觉。
李跃斌 摄
和云舞 摄
林森 摄
和泽军 摄
施俞丞 摄
林森 摄
高考后被录取到云南大学生物系读植物学专业,较全面地学习了植物学知识,才知道鸽子花又名珙桐,属蓝果树科珙桐属的落叶乔木。珙桐属是一个单种属,属下只有珙桐一种。而珙桐有一个原变种和光叶变种,光叶变种叫光叶珙桐,滇西北维西和贡山有分布的是光叶变种,原变种在四川西部、云南的东北部、贵州北部、重庆、湖北西部有分布。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董继荣 摄
和云舞 摄
和泽军 摄
李跃斌 摄
董继荣 摄
李跃斌 摄
熊银强 摄
周英 摄
王建华 摄
赵媚 摄
王建华 摄
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县城,双胞胎同学李建虎、李建彪的父亲李彦宾叔叔是维西县林业局的工程师,他亲手成功培育出第一批鸽子花幼苗。想到鸽子花那么珍贵,我就要了一株50公分高的袋苗,返校途中百般呵护,辗转5天4夜,终于把这株鸽子花幼苗带回校园,交给系里管温室的老师,希望在他们的手里培养长大,在校园里开花结实。但是,后来系里的温室搬迁,那株鸽子花也就不知去向。林森 摄
和云舞 摄
和云舞 摄
董继荣 摄
和晓燕 摄
周英 摄
董继荣 摄
林森 摄
林森 摄
毕业参加工作后,申请到迪庆州野生花卉资源普查的第一个科研课题,野生的鸽子花是我重点调查的对象之一。估算着野外的鸽子花开花的日子,1988年5月14日,在当地傈僳族向导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叶枝乡拉波洛社村边的一片落叶阔叶林中。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百株鸽子树正值开花,像有上万只白鸽歇息在树梢上,场面蔚为壮观。林森 摄
施俞丞 摄
林森 摄
方震东 摄
方震东 摄
林森 摄
和云舞 摄
林森 摄
林森 摄
所以当天,我顺利地拍摄到当地野生鸽子花的第一张照片和采到它的第一份标本,编号为FZD535。观察了不同的开花植株,我发现鸽子花的花其实不是它真正的花瓣,而是白化了的两片叶状苞片,或叫苞叶。它真正的花是花枝顶端一个圆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由很多朵小花组成,小花多数为雄花,两性花只有一朵或二朵,都无花被片,雄蕊1-10不等。两片白化了的苞叶倒垂下来,好像是为了保护花序上的花粉不被雨水冲走,为传粉留下充分的时间。德国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曾说过“花是叶的变态”,这句话用在鸽子花上最准确不过。方震东 摄于1985年
方震东 摄
林森 摄
林森 摄
赵媚 摄
赵媚 摄
是什么因素控制着叶状苞片在花期由绿变白,然后白化的苞片先于营养叶掉落,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科研人员能够回答。
董继荣 摄
赵媚 摄
董继荣 摄
施俞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