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剩山图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4 12:50:08 作者:连笔君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八)

《富春山居图》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九)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一)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二)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三)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四)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五)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六)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八)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画心局部图(十九)

黄公望卷尾自题: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卷尾行书自题

明沈周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释文:

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如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节推莅吾苏文章政事,着为名流;雅好翁笔,特因其人品可尚,不然,时岂无涂朱抹绿者?其水墨淡淡,安足致节推之重如此?初,翁之画亦未必期后世之识,后世自不无杨子云⑩也。噫,以画名家⑾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古人论书法亦然。

明沈周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周天球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释文:

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逐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隆庆辛未中秋后三日,敬观于梁溪谈氏澄怀阁。太原王稀登;百谷阅后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明周天球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释文:

余生平喜画,师子久。每对知者论子久画,画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海内赏鉴家,愿望一见不可得。余辱问卿知,凡再三见,窃幸之矣。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家有云起楼,山有秋水庵,夫以据一邑之胜矣。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且也名花绕屋,名酒盈樽,名书、名画、名玉、名铜环而拱一富春图。尝闻天上有富贵神仙,岂胜是耶?又闻子久当年,元是仙人,故遗此迹与问卿游戏耶?国变时,问卿一无所问,独徒跣而携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彼五岳有真形图,而富春亦有之,可异也;当年此图画与僧无用追随,问卿护持此卷者,亦是一僧,可异也;庚寅画画,题画人来又适庚寅,可异也。虽然,余欲加一转语焉。绘画,小道耳,巧取豪夺,何必早记,载之记中也。东坡不云乎:“冰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问卿目空一世,胸绝纤尘,乃时移事迁,感慨系之,岂爱根犹未割耶?庞居士不云乎:“但愿空诸所有,不欲实诸所无。”嗟乎!余言亦太饶舌矣!野老邹之麟识。

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一)
明邹之麟行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图(二)

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释文

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系纸本,长尺许,阔三丈余,写付无用和尚者,起至正七年,成至正十年。未成时,恐人巧取豪敚,先书无用本号,后缀成立,见子久跋语中。后有沈石田、文文水、王百榖、董思白、邹衣白五跋。其元人及明初人跋,归石田时已经脱落矣。按子久於元四大家中为冠,而此卷又为生平神来之笔,比之右军兰亭不虚也。入国朝,归高江村詹事,詹事以六百金收之后归王俨斋司农,亦如其直。司农没,仆人挟之来苏,逾月无售者,旋转之维扬矣,计詹事、司农品地声势,极一时之盛。今不三四十年,如春花飘零,云烟解散,而山人笔墨长留人世间,洵穠华难久而漠寂者多味外味也。雍正戊申观於黄鹂坊某氏,时六月二日。

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图一

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二)释文

戊申岁,於黄鹂坊某氏阅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时俨斋王司农家人持卷求售,索直千金。吴中无大力者,将之维扬,后亦不知所之矣。乙卯秋,予寓京师,程子蒓江于安氏借得此卷,邀予往观,不啻重其故友也。书在明白为白石翁物,后归樊节推,最后归吴明卿。入国朝后,归高江村,后归王俨斋,迄今在三韩安氏。予既奇前贤名迹流传人代,若有鬼物呵护,其间又以文人学士不能有之,而为之主者惟侈宝玩之多、贾直之重以为豪举,此卷亦未为得所也。后有如白石翁者,或更当归之。右沈德潜二跋。乾隆丙午仲冬月。臣金士松奉勅补书。

清沈德潜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图二

清金士松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释文

此石渠宝笈次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乃安岐旧物。沈德潜所为两跋。自明沈周至本朝高士奇。王鸿绪。所珍藏叹赏者。及归天府。以校石渠旧藏富春山居图。始知公望真迹。久登秘籍。是卷特仿本之佳者耳。夫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其境地相远。淆于流别者。更何足道。若沈周以下。皆数百年来所称赏鉴家。而此幅又致佳本。当其赞美题识。流传珍弆。固自以为人世希有壮观。而不知一邱一壑之胜。不足与语岱嵩溟渤之境。一吟一咏之美。不足与入礼乐文章之府也。至伏读御制题公望真迹记。因一事获三益。触类于出治用人。即古人一笔墨之妙。而观其通。见其大。盖无在非精义要道之发。以公望之灵思神笔。具仰睿赏之有真。而即此规仿精良者。亦登次等。道无弃材。义有差等。仍命书沈德潜两跋于是卷末。更征化裁含覆之广大也夫。臣梁国治。臣刘墉。臣曹文埴。臣彭元瑞。臣王杰。臣金士松。臣董诰。拜手稽首恭跋。臣金士松敬书。

清金士松楷书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上一篇:虎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