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说责任贡献不会多提,请读者诸君明鉴。
一代人杰朱元璋。
从一个衣不蔽体的游方僧到雄霸天下的开国帝,朱元璋的神奇转身即便是最荒诞的小说情节都不敢这么写!
作为驱逐鞑虏再造华夏的一代雄主,毛爷爷曾经说过他是最会定规矩的皇帝。随着《明朝那些事》将这句话广为传播,世人大多以为这是一句纯粹褒奖的话。
但是翻看史料仔细审视朱元璋制定的这些政策,码字的发觉毛爷爷这句话中无疑有些揶揄的味道。
作为大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在吸取前朝政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立了很多新的制度。这些制度不少十分贴合明朝的实际情况,为明朝的存续200余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像是边军大规模屯田、设立五军都督府这些政策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正面影响。
可是作为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一手设立的封藩制度却被后世广为诟病,是他一系列施政举措中最为后人所指摘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就是场成功的七国之乱或八王之乱。
封藩的后遗症明之前历朝历代都见怪不怪了,汉有七国之乱,晋起八王之祸,唐引玄武之变、宋传斧声烛影等等。
朱元璋是不清楚封藩的坏处吗?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这是当时朱元璋面对最大的外患问题时使用的一个在他看来是很理想的应对之法。
这时的朱元璋有一个他最想解决的敌人,而解决这个敌人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无疑是重于一切的头等要务。
这敌人就是北元。
元朝并没有随着北京被明军攻占而就此彻底覆灭,蒙古人远遁回了自己长城以北的草原老家,史称北元。
北元一直是明朝中前期最主要的外患,而且它本身是明朝之前的中原统治者,这让明朝心理上对它无疑多了一层提防。
朱元璋通过七次北伐,扫荡了从祁连山到辽东的广大地区,将北元驱赶到了漠北。
然而大军远征犁庭扫穴虽然卓有成效地打击了北元的有生力量,但是游牧骑兵就像是草原上的离离野草一般,即便是被野火烧尽总又能春风吹又生。
朱元璋意识到光是集中大军深入漠北雷霆一击并不能彻底解决北元,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点点地蚕食北元的地盘。
然而这种开疆扩土的事情必须授予军权才能完成,这边厢对从龙功臣们磨刀霍霍的朱元璋自然不会放心由功臣们掌控军权,这种事他思来想去只能交给自己的大儿子们去做了。
于是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14年间,朱元璋从东到西分封了韩王、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庆王、肃王九大塞王,他们的任务就一个——对北元进行蚕食。
朱元璋不仅仅封了九个塞王,另外还封了一堆藩王镇守各处,这些藩王的地盘从北和西两面将明朝当时的根据地江南地区围得严严实实。
到朱元璋统治的末期,明朝已经在长城以北建立起了大宁、开平、东胜三卫,一条东起辽东西至河套的漠南防线成型了。
夜不收与墩军是明军向漠南渗透的两大主力。
此时的北元别说南下塞内牧马,就连鄂尔多斯大草原和河套都别想驻留。明军在漠南驻扎的墩军还不断派出夜不收小队主动出击杀掠蒙古的人口牲畜,将北元势力逐向漠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塞王们的开边做得很成功,北元基本上只剩招架之功。
至少这会塞王们确实是在按照朱元璋的理想中的方向在发展着,朱元璋看着这样的局面心中想必也是很是为儿子们的成绩感到欣慰与得意。
然而此时藩王的害处也已经显现,最突出的就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九大塞王之一的代王朱桂。
独霸一方的这老兄,欺男霸女谋财害命啥事都敢干。
横行不法的朱桂后来因罪被建文帝圈禁,在朱棣打入南京后获释回大同继续当他的代王。
塞王出身的朱棣通过叛乱登上了皇位。
这位老兄到任不久,朱棣这会该叫永乐帝了,就下诏斥责他“纵戮取财,国人甚苦”。
朱棣列了罪状发诏召这老兄入京面圣,他竟然敢抗旨不去!
而朱棣虽然恼火也仅仅是撤了这老兄的三护卫而已,而且过了几年后这三护卫都还得还给他。
以明成祖之威都还有这样的刺头,其他的明朝皇帝时期的藩王可想而知啊。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他老人家走了,走的时候他很安详很放心,他认为自己采取的塞王制度狠好狠安全。
虽然九大塞王控制着40万左右的军队,可毕竟那分成了九份,而在南京及其周边有着50万京军!
朱元璋看来忘了自己在鄱阳湖之战是怎么以20万大破陈友谅的70万大军的了。
朱元璋作为一代人杰对藩王的危害当然心知肚明,他并不是一个仅凭儿子们几句话就相信他们会好好帮助侄子的老父亲,为了孙子的帝位安全他留了一手的。
可是,朱元璋显然太理想主义也太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了,不过这不是本系列要说的问题就此按下不表了。
不过塞王拥兵自重的问题随着朱棣登上大宝迎刃而解,塞王们被朱棣裁地裁转地转,边塞兵权被收归了中央。靖难起家的塞王朱棣最清楚边塞军队与中原军队的战力差距,他当然不愿意再有后世塞王有样学样。
可是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并没有能就此解决掉,其后在明宣宗和明武宗时依旧发生了三次藩王叛乱,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王阳明扫平的宁王。
王阳明的军事才能被后世过于夸大了。
但是封藩制度的另一个危害却一直纠缠着明朝,对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藩王们就藩后无一例外地大肆掠夺民田民宅民产,这些藩王们对当地人民的压榨简直令人发指!
由于朱元璋颁布的户籍制度,被藩王们掠夺了田产的平民根本没法离开当地或是另谋营生,他们只得继续耕种那原本属于自己的田地成了藩王家的佃户。
按照明律藩田无须缴纳国税,按理说收一半租藩王们比一般要纳粮的地主老财那是收入高出不少了,可是这些敲骨吸髓的藩王们岂会就此满足!
明明是瘠田,这些藩王却按最好的良田丰年标准预算产量,并根据这个产量向佃农收取地租!
正常的良田比瘠田产量何止多了一倍!丰年那更是多出两倍都行!
这意味着藩王向佃户收的租超过田地的真实产量!
藩王们霸占民田时假意给付的三瓜两枣就这么被藩王们从地租中三下五除二搜刮了回去不说,无需几年佃户们变卖家产卖儿卖女都已经凑不够给藩王们的地租了。
藩王大肆掠夺民田对明朝中央政府财政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还是最开始的时候的藩王分布图,其后还有各种郡王来分一杯羹。
随着时间推移就藩的藩王越来越多,政府赐予藩王的田地也越来越多,但藩田始终不纳税。一增一减再加上藩王们兼并土地,明朝中央财政可以收取税赋的田地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诚然明王朝对藩王占地屡有打击,但是对藩王们不断赏地封地让明朝财政不停地失血。积沙成塔,聚水成海,到了明朝中后期这已经成了一个死结。
所以在当时明朝最富裕的松江府(今上海)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之税九成出江南,江南之税九成出松江。
明朝不得不将税赋集中到了江南地区,但这必然是有代价的,这是以后会说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明末参与农民起义的流民大部分就是来自这些藩王们的藩国,这和藩王们残酷盘剥是密不可分的。
最终在流民起义和建州叛卫内外夹攻下,明王朝大厦轰然倒塌。
李自成能濒临绝境还复起,最大的功臣就是明朝。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最后这些藩王和他的子孙们被农民军诛杀殆尽也是罪有应得。
另外朱元璋还规定了一个后人看来很是奇葩的要求,朱家子孙们必须得从五行偏旁中选字,而且不能重样的。
说实在的朱元璋那会哪能想到自己的后世子孙会有这么多,结果他的这一个规定不但大大丰富了汉字的数量,还帮后世命名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类:朱慎镭 、朱同铬、朱同铌、朱安汞、朱在钠、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钠、朱恩铈、朱恩钾、朱帅锌、朱寘镧、朱徵钋、朱效钛、朱效锂、朱诠铍、朱效钯、朱弥镉、朱諟钒、朱翊铕、朱翊铬。
有机:朱勤烷、朱悦烯、朱琼烃、朱颙炔、朱厚烃。
这个就权当本篇完结时的搏君一笑吧。
对码字写的文章感兴趣的您不妨点击文末四个小字:了解更多。
这是码字的另一文《大明“救星”——魏忠贤(三)》的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