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海天佛国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1-24 00:06:04 作者:连笔君

01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它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这里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以观音道场的神圣地位、优美的自然风景被誉为“人间第一清净地”。“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指的就是这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普陀之名出自《华严经》,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为梵语译音,意为“一朵美丽的小白花”。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全岛面积不大,景点分布非常集中,可谓“处处皆景,景景皆禅”。

作为我国最著名的观音道场,普陀山上的寺院,皆供奉观音菩萨。除此之外,它也是唯一坐落在海上的佛教名山,最盛时,山上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如今的普陀山上,寺院禅林依旧星罗棋布,主要包括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组庞大的建筑群。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坐落于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该寺前身是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始建之不肯去观音院。寺院由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建筑构成。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宏大巍峨,有“活大殿”之称—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殿中供有8.8米高的毗卢观音坐像,两边为观音三十二应身像,中顶挂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赐“普济群灵”匾。这里现为普陀山佛教活动中心,凡重大佛事活动皆在此举行。此外,寺中还保存有宋代以来的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以及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珍贵文物。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亦称后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为全山第二大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改名“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改名护国永寿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赐“天花法雨”额,改称现寺名。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该寺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其主殿——九龙殿,也叫圆通殿,据说是康熙帝御批,拆除明朝金陵(南京)故宫迁建于此。大殿高22米,亦为单层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顶有从明故宫拆建而来的九龙藻井,为普陀山镇山之宝其中之一。该藻井为传统的九龙戏珠图案,一条金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殿内装饰也多采用龙图案,如殿内八根金柱的柱础便是精致的雕龙砖。殿中供奉高6.6米的毗卢观音坐像。在法雨禅寺后侧,有一庵名“杨枝禅林”,以供奉“普陀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而著称,此碑系明代万历年间根据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勒石而成。

人说:“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佛顶山上主要有慧济禅寺、海天佛国崖、云扶石、菩萨顶等景点。

慧济禅寺亦称佛顶山寺,建于山巅,为香客游人向往之名刹,有“三步一拜上佛顶”之说。据历代《山志》载,山巅原有石亭,内供石佛,明万历年间,僧圆慧建慧济庵。寺之西南有一株普陀鹅耳枥,乃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朝拜佛顶山是普陀山佛教的传统和习俗,每逢观音诞辰、成道日及出家日,成千上万僧众云集普陀山,摩肩接踵,“三步一拜上佛顶”,场面蔚为壮观。

来普陀山,净高20米的南海观音铜像不可不看。该像采用仿金铜焊接而成,面如满月,左手捧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金光闪闪,高入云霄,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普陀山的游览点还有很多,如建于元代的多宝塔以及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此外,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潮音洞

潮音洞口朝向大海,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涨潮时,倚岩俯视,潮水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泡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殊为奇景。

梵音洞洞壁高80余米,宽仅2~4米,深邃莫测,两崖危立如门,中嵌一石,如巨蚌衔珠,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波涛汹涌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龙吟虎啸,昼夜不绝。因此,梵音洞又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地方。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3.3B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上一篇:用扑克牌玩的游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