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两字的含义,向来众说纷纭。“语文”本来叫国文,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提议改为语文。但他没有解释两字的意义,所以后来也就言人人殊了。那么,“语文”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
原来对“语文”的解释基本上有三种: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这三种解释都是顾名思义,各有自己的道理。这三种解释也有共同的地方——语言。也就是说,不管大家的理解怎样不同,但都认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我觉得要确定一门学科的本质,是要根据这门学科的内容确定,而不是根据名称。其实,“语文”就是学习中国语言的,语文的含义就是语言。至于其他的东西,都是语言附带的,不是根本性的东西。
语文即语言,这一点大家都承认,没有异议。但是有人认为人文性也是语文的本质特征,这是错误的。人文性说白了也就是思想性,把它作为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不合适的。人文性是文章的属性,但不是语言的属性。如果说到人文性,那么政治的人文性是不是更鲜明突出一些?为什么不把人文性作为政治的基本属性呢?当然,不能否认,语言是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我们学习语言是通过学习文章的形式进行的,因此,也就难免有人误把文章的属性当作是语言的属性了。
我们还可以把外语学科同语文比较一下,外语是什么?外语就是外国语言,没有人说它还有什么人文性。语文也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就改变了本质。
只有弄清了“语文”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否则,就可能如坠五里雾中,辨不清东西南北,找不到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