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与玫瑰
———硬汉派推理小说浅读
第一部分兴于乱世
从爱伦·坡一百五十多年前拉开推理小说的序幕,各色流派在这舞台上竞相上演,有注重解谜的本格派,有勤恳务实的写实派,有着眼当下的社会派,有异想天开的变格派……今天要给大家简单介绍的,是其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派别之一,硬汉派。
硬汉派,英文写作Hard Boiled,这个词最原本的意思指鸡蛋煮全熟后蛋清和蛋黄界限分明的状态,后来被用来形容一战后回归社会的士兵。意喻他们具备坚忍不拔、情绪少受外界影响的性格特征。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正被泡沫经济破碎后的危机洗礼,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萧条,社会秩序混乱,恶势力横行。硬汉派推理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其主人公便是冷酷且强硬的侦探或警察,不注重小说场景和案件本身,而是大量描写动作、打斗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强势执法人员的渴望心理。
当时的杂志《Black Mask》开始刊载大量硬汉派的犯罪故事,这些侦探“好像来自西部原野的牛仔,带着怒火和双枪,奔驰于都会化的牧场,在血腥与死亡中散播正义的果实”。众多作家在此杂志上连载自己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这两个人也被认为是硬汉派的创始人。
达希尔·哈米特
雷蒙德·钱德勒
哈米特的作品产量其实不高,创作高峰在1929年-1933年,期间他出版了《血腥的收获》(1929)、《戴恩家的祸祟》(1929)、《马耳他黑鹰》(1930)、《玻璃钥匙》(1931)和《瘦子》(1933)。后来由于政治立场和身体每况愈下(他在战争中患了肺结核),鲜有作品问世。因为他当过私人侦探,所以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警方与罪犯之间的斗争,对于犯罪分子的心理及作案手段,对于警方的侦破策略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他的小说有强烈的感染力。
电影《马耳他之鹰》宣传海报,主演是亨弗莱·鲍嘉。
硬汉派小说的兴起也催生了一系列以硬汉为主角的电影作品,也称作“黑色电影”,当时最受青睐的硬汉型演员就是亨弗莱·鲍嘉。1942年他主演的另一部黑色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这就是著名的《卡萨布兰卡》。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以枪口和女人为标志的私家侦探们,大量出现在原创的作品中。到了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问题仅凭个人的行动已经无法应对和解决。作家罗斯·麦唐诺便创造了陆·亚杰这个角色,不只看重事件本身,而是从自身寻求解决之道。受此影响,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作品就更倾向于不是通过事件而是侦探本身来反应一定的社会现象。
受六十年代后半兴起的女权运动和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的影响,八十年代女性作家开始以女性为主人公刻画作品。其中较为突出的作家是玛西亚·缪勒,她笔下的硬派女侦探莎伦·麦可恩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七十年代以后的作品,私家侦探小说盛行起来,文风和主人公性格多都不再强硬。与此相对,以硬汉风格写作的犯罪小说却多了起来。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而电影的表现手法也影响到了文学作品的写作,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硬汉派别,这个极富魅力的文学类别更加的成熟、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