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年前的今天,1905年9月3日 (农历桂月初五),正电子、负电子、“介子”的发现者安德森出生。
安德森的全部研究工作与两种基本粒子的发现密切相关。这两种基本粒子,一是正电子,另一是负电子。
安德森是瑞典移民的儿子,1905年9月3日生于纽约市。曾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193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939年起担任物理学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
1930年,安德森开始通过拍摄宇宙射线穿过云室的径迹来研究宇宙射线。他发现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几乎和那些带负电的粒子一样频繁地出现。这种带负电的粒子很明显就是电子,但那些带正电的粒子显然不是质子(质子是当时所知唯一的带正电的粒子),因为它们在云室中不能充分电离。最后,安德森推断“合乎逻辑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粒子和普通的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相比,它们带有等量的正电荷并且质量同数量级”。事实上,这种粒子就是正电子,安德森在1932年9月宣布了它的存在;次年,他的结论就被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和朱塞佩-奥基亚利尼所证实。为此,安德森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年,安德森观察到一些更罕见的宇宙射线粒子的径迹,这种粒子看起来比电子重但比质子轻。1938年,这种粒子被改称为“介子”,1947年,为了和塞西尔·波韦尔发现的另一种更活泼的介子相区别,安德森发现的那种介子又被称作μ介子。但在塞西尔的π介子的作用很快得到解释时,安德森的μ介子的作用仍远未弄清。
人物介绍
卡尔·大卫·安德森 (Carl David Anderson,1905-1991),瑞典裔美国物理学家,正电子的发现者,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生平经历
1905年生于纽约,192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与工程学士学位,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1933留校当研究员,1933年任物理学助教,1939年任物理学教授,二战期间积极参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和发展局的研究项目。
X光是他早期的研究领域,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对X光从各种气体中散射出来的光电子的空间分布的研究。1930年在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宇宙射线,并于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安德森研究了宇宙射线粒子的能量分布与穿越物质中的高速运动的电子的能量流失,1933年与内德梅尔博士获取了ThC"中的伽玛射线在它们通过实质物质的时候能够产生正电子的直接证据。1933年以后安德森继续他在射线与基本粒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大部分研究和发现发表在《物理评论与科学》期刊上。1936年安德森因发现正电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科普中国出品,9月3日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单清伟]